賣假煙多少錢要負法律責任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賣假煙根據(jù)具體數(shù)額確定承擔的法律責任。當行為人故意制造、銷售偽劣產(chǎn)品,銷售金額達到法律規(guī)定的5萬元以上時,即成立犯罪; 銷售金額不滿5萬元的制售偽劣產(chǎn)品的行為一般屬違法行為,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本案進行調(diào)查后,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的規(guī)定,以銷售侵犯商標專用權商品為由,應處以非法銷售假煙標值總額3倍的罰款。
對內(nèi)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負法律責任的年齡有如下幾類:1.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以下。2.相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14-16周歲,在這個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殺人,搶劫,強奸,販毒,放火,投放危險物質罪,爆炸,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死亡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3.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16周歲以上。在這個年齡階段的人犯任何罪都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另外,18周歲以下統(tǒng)稱為:減輕刑事責任年齡。在這個年齡段犯罪的都應當視情節(jié)從輕減輕處罰。
賣假口罩要負的法律責任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經(jīng)營者賣假口罩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構成生產(chǎn)、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yī)用器材罪本罪的依法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
-
-
假離婚要負法律責任嗎?
需要。所謂假離婚是指婚姻雙方當事人為了達到某種共同的個人目的,相互約定暫時離異,待既定目的實現(xiàn)后再復婚的違法離婚行為。如夫妻雙方為逃避計劃生育政策而多生子女、為多分住房、逃避債務等而假離婚。 假離婚主要有兩種:一是在婚姻登記管理機關進行假離
2021.02.14 143 -
多少歲可以負法律責任
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判斷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關鍵,其中針對一般犯罪,要是行為人沒有年滿16周歲的話,那往往都是不需要負刑事責任的。當然如果是一些重大犯罪,如搶劫罪、綁架罪、故意殺人罪,則要求只要已滿14周歲就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2020.01.17 785
-
在煙吧賣假煙要負什么法律責任
本案是否構成犯罪,看是否有犯罪事實,是否有證據(jù)證明犯罪事實成立.,要看當事人主觀故意和客觀構成要件是否有直接因果關系。。。量刑要結合當事人犯罪動機和本案對社會的危害性大小,以及在本案中是否有從輕或減輕
2022-11-02 15,340 -
賣假煙的法律責任
依據(jù)《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銷售非法生產(chǎn)的煙草制品”的規(guī)定,第六十二條規(guī)定,銷售非法生產(chǎn)的煙草專賣品的,由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所得,處以違法銷售總額
2022-07-20 15,340 -
賣假口罩要負法律責任么
賣假口罩要負法律責任。賣假口罩尚不構成犯罪的,將受到行政處罰,會被責令停止銷售,沒收違法銷售的產(chǎn)品,并處違法銷售產(chǎn)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jié)嚴重的,吊銷營業(yè)
2023-01-19 15,340 -
賣假口罩要負法律責任么?
賣假口罩要負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責任,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保護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權益,對經(jīng)營者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2021-06-17 15,340
-
01:04
多少歲賣毒品負刑事責任十四周歲賣毒品負刑事責任。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guī)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已滿十四周
1,275 2022.04.17 -
01:36
辦賣煙的營業(yè)執(zhí)照需要多少錢辦理煙草證不需要錢,是完全免費的。但是應當具備以下條件才能辦理。申請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應當具備下列條件:有與經(jīng)營煙草制品零售業(yè)務相適應的資金;有與住所相獨立的固定經(jīng)營場所;符合當?shù)責煵葜破妨闶埸c合理布局的要求;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規(guī)
8,735 2022.04.17 -
01:29
負刑事責任年齡要滿多少歲刑事責任一般指的是行為人因觸及刑法及相關法律應該要承擔的法律責任。 根據(jù)刑法有關刑事責任年齡的規(guī)定: 1、針對已滿十六周歲的犯罪行為人,應該負刑事責任。 2、針對已滿十四周歲但不滿十六周歲的行為人,若所犯的是故意殺人罪、或因故意傷害導致受害
2,13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