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辯可以提起二審訴訟嗎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根據(jù)規(guī)定,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guī)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法條沒有對訴訟時效的提出方式作規(guī)定,因此,訴訟時效抗辯權的提出可以是口頭,也可以是書面的。
《民法典》第一百九十二條,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的,義務人可以提出不履行義務的抗辯。 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義務人同意履行的,不得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抗辯;義務人已經自愿履行的,不得請求返還。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1、訴訟時效的抗辯不可以在二審提出; 2、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當事人未按前款規(guī)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
二審能提訴訟時效抗辯嗎?
1、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2、我國民事訴訟采用二審續(xù)審制,即第二審承接第一審繼續(xù)進行審理。在二審期間,當事人可以提出新
2022.07.18 399 -
二審期間可以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嗎
如果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是存在一種例外: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除了基于新證據(jù)這一理由之外,二審中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是不會支持的。當事人未按
2022.04.13 1,855 -
訴訟時效抗辯可以在二審中提出嗎
根據(jù)規(guī)定,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當事人未按照前款規(guī)定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以訴訟時效期間屆滿為由申請再審或者提出再審抗辯的,
2021.04.15 175
-
提起訴訟抗辯可以在二審中提出嗎
1、訴訟時效抗辯不可以在二審中提出。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2、法律依據(jù): 《民
2022-11-09 15,340 -
二審期間可以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嗎
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訴訟時效司法解釋第四條,對訴訟時效抗辯
2022-07-08 15,340 -
訴訟時效抗辯可以在二審中提出嗎
1、訴訟時效抗辯不可以在二審中提出。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2、法律依據(jù): 《民
2022-11-29 15,340 -
二審期間可以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嗎
當事人在一審期間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在二審期間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證據(jù)能夠證明對方當事人的請求權已過訴訟時效期間的情形除外。 訴訟程序機制的建構,實質上蘊涵著通過構筑正當程序以保證私
2023-05-26 15,340
-
01:21
二審訴訟費二審訴訟費如下:離婚案件,每件交納十元至五十元。涉及財產分割的,財產總額不超過一萬元的,不另收費;超過一萬元的,超過部分按百分之一交納。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的案件,每件交納五十元至一百元;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納十元至
3,267 2022.04.17 -
00:54
不安抗辯權可以解除合同嗎不安抗辯權可以要求解除合同,但應當在中止履行后,具有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仍不提供擔保或者恢復履行能力后,另一方當事人才能解除合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可知,在具有先履行義務一方當事人出現(xiàn)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yè)信譽,轉移
2,378 2022.04.15 -
00:58
不安抗辯權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嗎不安抗辯權可以要求解除合同。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可知,在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出現(xiàn)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喪失商業(yè)信譽,轉移財產、抽逃出資逃避債務等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形時,具有后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可以中止履行。中止履行后
1,59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