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交通事故現場的措施有哪些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機動車在道路上發(fā)生故障,需要停車排除故障時,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等措施擴大示警距離,必要時迅速報警?!兜缆?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ookingeasy.cn/citiao/7693474602304696061.html">交通安全法》第六十八條規(guī)定: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發(fā)生故障時,應當依照本法第五十二條的有關規(guī)定辦理;但是,警告標志應當設置在故障車來車方向一百五十米以外,車上人員應當迅速轉移到右側路肩上或者應急車道內,并且迅速報警。機動車在高速公路上發(fā)生故障或者交通事故,無法正常行駛的,應當由救援車、清障車拖曳、牽引。機動車在道路上發(fā)生故障或者發(fā)生交通事故,妨礙交通又難以移動的,應當按照規(guī)定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車后50米至100米處設置警告標志,夜間還應當同時開啟示廓燈和后位燈。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車后50米至100米處設置警告標志,夜間還應當同時開啟示廓燈和后位燈。
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車后50米至100米處設置警告標志,夜間還應當同時開啟示廓燈和后位燈。
-
交通事故如何采取措施保護現場
一、不準移動現場上的任何車輛物品,必要勸阻圍觀群眾進入現場。對于易消逝的路面痕跡,散落物應該用塑料布、苫布、葦席等可能得到的東西加以遮蓋。 二、搶救傷者,移動車輛時應做好標記。 三、將傷者送到醫(yī)院后,應告知醫(yī)務人員對傷者義務上的各種痕跡,如
2020.03.29 183 -
交通事故后現場采取什么保護措施
交通事故后現場采取的保護措施: 1、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 2、對于難以移動的車輛,除了開啟危險報警燈之外,在車后50米至100米處還需要設置警告標志。
2020.01.05 191 -
交通事如何采取措施保護現場
機動車在道路上發(fā)生故障,需要停車排除故障時,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等措施擴大示警距離,必要時迅速報警。
2020.05.06 275
-
交通事故現場保護措施有哪些?
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0條的規(guī)定,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后,當事人應當立即停車搶救傷者,并采取措施,對現場的范圍,車輛行駛軌跡、制動痕跡、其他物品形成的痕跡、散落物等進行保護。當事人應當從以下幾
2021-09-28 15,340 -
保護交通事故現場工作的原則和措施有哪些
機動車在道路上發(fā)生故障,需要停車排除故障時,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等措施擴大示警距離,必要
2022-05-27 15,340 -
原始事故現場的保護措施
保護現場對于公安交通管理部門了解事故情況,正確處理事故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現場保護的內容有:肇事車停位,傷亡人員倒位,各種碰撞碾壓的痕跡,剎車拖痕,血跡以及其他散落物品均屬保護內容?,F場保護方法是:尋
2021-09-28 15,340 -
交通事如何采取措施保護現場
機動車在道路上發(fā)生故障,需要停車排除故障時,駕駛人應當立即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將機動車移至不妨礙交通的地方停放;難以移動的,應當持續(xù)開啟危險報警閃光燈,并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等措施擴大示警距離,必要
2022-03-15 15,340
-
01:19
反擔保措施有哪些反擔保是第三人為借錢人向出借人提供擔保時,為了保證將來承擔保證責任后對借錢人償清權的實現,而要求借錢人提供的擔保。 主借錢人可以向第三人提供如下類型的反擔保措施: 1、借錢人個人不動產所有權的抵押,不動產抵押,一般針對的是以不動產為抵押標的
1,322 2022.04.17 -
01:05
保護河流的措施10條保護河流的措施10條如下:1、河旁邊多種一些樹木,防止泥土松陷;2、減少用水量;3、對于水土流失做出固土措施;4、從源頭上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植被;5、沿途污水要經過凈化處理后再進行排放;6、減少農業(yè)農藥和化肥的使用;7、禁止任意向河床傾卸固
21,10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