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條可以打印。只要當事人在借條上簽字蓋章真實,就認為打印的借條有效。借條應具備以下內(nèi)容:
1、借款人和貸款人的法定全名應寫清楚;
2、貸款金額應寫清楚,包括大寫和小寫金額;
3、應明確寫明貸款期限,包括貸款的起止日期和明確的貸款期限;
4、應明確還款的具體年月日;
5、應明確寫明貸款利息,應有明確的年利率或月利率,最終應支付的貸款利息總額,包括大寫和小寫金額等約定;
6、借款本息償還的年、月、日及支付方式應寫清楚;
7、應當明確逾期還款的違約責任,支付違約金或者罰息;
8、借款人應親自簽字、手印或書寫。
借條打印有法律效力嗎?法律上有用嗎?
打印的借條經(jīng)借款人確認并親筆簽字按捺手印后,具有法律效力?!睹穹ǖ洹返谒陌倬攀畻l規(guī)定,當事人采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jīng)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采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jīng)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六十八條借款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但是自然人之間借款另有約定的除外。
借款合同的內(nèi)容一般包括借款種類、幣種、用途、數(shù)額、利率、期限和還款方式等條款。
-
房屋復印件可否抵押借款
374人看過
-
能否用借條復印件進行立案?
50人看過
-
借條最新規(guī)定:是否需要復???
126人看過
-
法律認可借條上的復印件嗎?
182人看過
-
憑借復印的欠條能否要回欠款
54人看過
-
借條和公章都是復印件是否合法?
484人看過
借條是表明債權債務關系的書面憑證,一般由債務人書寫并簽章,表明債務人已經(jīng)欠下債權人借條注明金額的債務。借條應寫明借款人和出借人的法定全名,借款金額,包括大寫和小寫的金額,借款時間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確的借款期限,還款的具體年月日,... 更多>
-
借條丟失復印件北京在線咨詢 2023-08-29有借條怎么抗辯借條丟失有復印件? 借條丟失之后可以找其他相關能夠證明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借貸關系的證據(jù)來抗辯。 借條遺失有借條復印件但債務人不承認的處理:如果沒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該復印件確為借條的,則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jù)。證據(jù)材料為復制件,提供人拒不提供原件或原件線索,沒有其他材料可以印證,對方當事人又不予承認的,在訴訟中不得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jù)。
-
民法典規(guī)定借條復印件可以用復印件起訴嗎內(nèi)蒙古在線咨詢 2023-07-08起訴是沒有問題,不過被蓋可以對復印件不予質(zhì)證。法律規(guī)定復印件不能單獨作為證據(jù),也就是說復印件借條必須和其它一些證據(jù)一起形成證據(jù)鎖鏈,才能證明借款關系,否則原告會面臨敗訴的結果。其它證據(jù)如:轉(zhuǎn)賬憑據(jù)、代付款依據(jù)、對方的賬目、證人證詞(需要出庭作證)等。
-
借條復印件是否需要加蓋公章?天津在線咨詢 2025-01-26借條復印件在作為證據(jù)使用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經(jīng)過與原件核對無誤或者對方當事人不表示異議,即被采信;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無法與原件核實或者遭到對方當事人的異議即被否定。 在使用借條復印件作為審判案件的證據(jù)時,需要注意兩點: 1. 復印件作為間接證據(jù)的證明力,不能因為其真實性上存在瑕疵而完全被否定。 2. 作為傳來證據(jù)的復印件,特殊情況下證明效力甚至高于形式上的原始證據(jù)。 根據(jù)《關于民事訴訟
-
借條掉了,但是借條有復印。湖南在線咨詢 2022-07-081、可以到法院起訴。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十條規(guī)定: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jù)應當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證據(jù)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供經(jīng)人民法院核對無異的復制件或者復制品。 第四十九條規(guī)定:對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進行質(zhì)證時當事人有權要求出示證據(jù)的原件或者原物。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除外: (一)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并經(jīng)人民法院準許出示復制
-
復印機復印機能否復印人民幣江西在線咨詢 2022-02-01《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關于關于禁止用復印機復印人民幣的報告的通知》稱,不論是否有意偽造人民幣,都是破壞人民幣正常流通的違法行為。其中,對用復印機復印人民幣的行為,應分別情況嚴肅處理。確屬不是有意偽造人民幣的,應予以批評教育,造成不良后果的,應給予行政處分。對有意偽造人民幣的不法分子,應按《刑法》第一百二十二條以偽造國家貨幣罪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