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者區(qū)別為,主觀方面不同。故意傷害致死罪的行為人的主觀目的不是殺死被害人;故意殺人罪的行為人的主觀目的就是采取行動致使被害人死亡。
故意殺人中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他人生命被剝奪的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他人身體健康遭到損害的結果,而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fā)生,對于死亡結果,行為人的主觀故意是過失。
二、故意殺人罪可以采取取保候審嗎
故意殺人罪只要符合以下情形之一的就可以采取取保候審:
1.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取保候審的;
2.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
3.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采取取保候審不致發(fā)生社會危險性的。
三、故意殺人罪應如何進行民事賠償
1.喪葬費。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以六個月總額計算。
2.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被扶養(yǎng)人是指受害人依法應當承擔扶養(yǎng)義務的未成年人或者喪失勞動能力又無其他生活來源的成年近親屬。
3.死亡賠償金。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準,按二十年計算。
4.精神損害撫慰金。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5.交通費、食宿費,以死者家屬實際合理支出等。
-
東莞故意傷害案致1死1傷,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區(qū)別
209人看過
-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與故意傷害罪的界限
188人看過
-
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怎樣區(qū)分,故意傷害罪會判死刑嗎
252人看過
-
探討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罪犯假釋的可行性
238人看過
-
一男子刺死多次出軌妻子,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區(qū)別
457人看過
-
聚眾斗毆罪與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區(qū)別
434人看過
-
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的區(qū)別,故意殺人罪立案標準,故意殺人罪立案標準廣西在線咨詢 2022-04-08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如何認定,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這兩種犯罪容易混淆的主要是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傷害罪的既遂與故意殺人未遂兩種情況。容易混淆的原因在于每種情況中的兩種罪,都
-
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如何認定,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如何定性吉林省在線咨詢 2022-04-08故意殺人罪與故意傷害致人死亡如何認定,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意犯罪的預備、未遂、中止等哪個階段,都構成犯罪,應當立案追究。這兩種犯罪容易混淆的主要是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傷害罪的既遂與故意殺人未遂兩種情況。傷害致死與殺人既遂在客觀方面都產生了死亡
-
故意殺人罪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的區(qū)別, 故意殺人罪量刑標準是什么甘肅在線咨詢 2022-02-281、故意殺人和故意傷害致死,都是刑事犯罪行為,在量刑方面,法院不僅僅看罪名,還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判處。 2、法律鏈接: 1)《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罪】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
-
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與一人重傷的區(qū)別山西在線咨詢 2022-03-21李未受傷賈不承擔責任;李涉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量刑標準根據《刑法》第234條的規(guī)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起刑為10年,適用死刑。在刑事訴訟事務中,“以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及家屬積極作出民事賠償作為酌定情節(jié)在量刑中被充分考慮”已在司法實踐中被普通運用。因此,民事賠償部分的解決將直接影響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實刑的期限。就故意傷害(致死)的案件而言,如在基層法院提起公訴,則一般對犯罪嫌疑人比較有利,既不會判處無期
-
如何區(qū)別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河南在線咨詢 2023-07-08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的一種。是中國刑法中少數性質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 故意殺人罪與過失致人死亡罪的區(qū)別: 1、其根本區(qū)別在于行為人主觀方面,前者以故意為其心理主觀狀態(tài);后者為過失,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后者相對量刑較輕。 2、故意殺人罪是對死亡的結果持希望或者放任的態(tài)度,過失致人死亡罪則對結果的發(fā)生持否定的態(tài)度。 《刑法》第14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