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條件有:
1、有損害后果;
2、有違法侵害自然人人格和身份權益的侵害事實;
3、侵權事實與損害后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4、侵權人主觀上有過錯或過失,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除外。
一、離婚的如何要求離婚賠償
離婚損害賠償包括財產(chǎn)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
(一)存在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是指公民或者法人違反法定義務、違反法律所禁止而實施的作為或不作為。違法行為作為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要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違法性,表現(xiàn)在離婚案件中,因配偶一方之違法行為致使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即為有違法性存在,主要指: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等導致婚姻關系破裂的違法行為。
(二)存在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是指一定的行為致使權利主體的人身權、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并造成財產(chǎn)利益和非財產(chǎn)利益的減少或滅失的客觀事實。它是確定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必備要素,是構成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的前提。只有一方當事人遭受精神損害的事實客觀存在,才能產(chǎn)生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三)違法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在侵權損害的因果關系中,存在直接因果關系和間接因果關系,表現(xiàn)在離婚案件中亦如此。配偶一方實施的重婚、餅居、通奸、虐待、遺棄等違法行為,是導致婚姻關系破裂而離婚、造成無過錯方遭受精神損害的直接原因。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精神損害后果是通過間接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在離婚案件中,有時配偶一方實施違法行為并不是直接針對另一方,如一方因盜竊罪被判長期徒刑,其行為可能傷害夫妻感情,給無過錯方造成極大的精神損害。因此,只要配偶一方有違法行為存在,并且這種行為導致了無過錯方的精神遭受損害,無論這種損害事實是直接原因還是間接原因造成的,均應認定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四)主觀上有過錯
這里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式。故意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要承擔民事責任,同樣過失侵害他人精神利益的也應承擔民事責任。表現(xiàn)在離婚案件中,過錯方主觀上應有意圖違反民法典或其他法律,傷害夫妻感情,導致家庭破裂的故意或過失,客觀上應有實施如重婚、拼居、通奸、虐待、遺棄等違法行為。
二、隱私權的基本條件
作為人格權之一,侵犯隱私權責任的構成也同侵犯其他權利一樣,須具備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要件,即主觀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因果關系等四要件。
1、主觀具有過錯
侵害隱私權因屬于一般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主觀上須具有過錯才能構成侵權責任,故意、過失在所不問,但過錯形態(tài)影響侵權人法律責任輕重的承擔問題
2、違法行為的存在
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因直接違反法律規(guī)定抑或違反社會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評價,使得該行為具有違法性質。
3、害結果發(fā)生
損害是侵權行為的結果,作為一種事實狀態(tài),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財產(chǎn)損失、人格利益受損及精神痛苦。
4、備因果聯(lián)系
侵權法上因果關系在于確定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往往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侵害隱私權的后果表現(xiàn)為權利人自控信息的“外溢”與私域生活的侵擾,這一事實乃侵害行為所致,換句話來說,權利主體因該不法行為遭受人格利益受損。
三、隱私權侵權認定的標準是什么?
1、主觀具有過錯
侵害隱私權因屬于一般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主觀上須具有過錯才能構成侵權責任,故意、過失在所不問,但過錯形態(tài)影響侵權人法律責任輕重的承擔問題。
2、違法行為的存在
侵害他人隱私的行為因直接違反法律規(guī)定抑或違反社會公德受到法律的否定評價,使得該行為具有違法性質。隱私權是絕對權,具有普遍的對世效力,要求任何不特定人負有不侵犯他人隱私的義務,違反這種義務進行的行為均被納入侵犯隱私行為之列,除非有正當合法抗辯事由存在,通常這種侵害行為以作為形式表達,并不必以公開他人隱私為要件。結合行為類型的多樣性與隱私內涵的發(fā)展性,基本可以概括為兩類:侵擾私人空間的行為與侵害私人信息的行為。
3、損害結果發(fā)生
損害是侵權行為的結果,作為一種事實狀態(tài),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態(tài):財產(chǎn)損失、人格利益受損及精神痛苦。侵害隱私并不直接與財產(chǎn)利益掛鉤,甚至有時根本沒有財產(chǎn)利益受損,受沖擊的往往是人格利益的損害,通常伴有精神痛苦,當然這并不否認隱私權遭受損害所導致的權利人經(jīng)濟上的損失。一般來講,只要存在侵害法定權利的事實,即使侵害后果難以覺察或證明,即可構成侵權法中的損害。隱私權這種精神性人格權損害后果不易量化,受害人具體人格受損證明困難,但這點并不妨礙認定損害事實的存在。
4、具備因果聯(lián)系
侵權法上因果關系在于確定行為人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侵害隱私權的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往往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侵害隱私權的后果表現(xiàn)為權利人自控信息的外溢與私域生活的侵擾,這一事實乃侵害行為所致,換句話來說,權利主體因該不法行為遭受人格利益受損。就非財產(chǎn)性利益受損與行為方面還是比較容易把握的,出問題的地方是財產(chǎn)利益與侵權行為的因果關系認定方面,有沒有直接必然的聯(lián)系則須借助一定的方法,通常從以下兩方面把握:時間上有無順序性,侵害行為是否客觀存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
精神損害賠償?shù)臈l件,怎樣確定精神損害賠償額
434人看過
-
精神損害賠償與精神損失責任判誰
121人看過
-
違約是否有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梢?/a>
177人看過
-
不能承擔損害賠償?shù)木駬p害有哪些
408人看過
-
哪些情形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81人看過
-
需要承擔哪些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362人看過
-
如何單獨提起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的賠償條件有哪些海南在線咨詢 2021-10-23可以提出精神損害賠償?shù)那闆r有以下4種:1、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品,因侵權行為永久消失或破損,貨主以侵權為理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精神損害賠償?shù)?,人民法院應依法受理。二.非法使被監(jiān)護人脫離監(jiān)護,導致親子關系或者近親屬間的親屬關系遭受嚴重損害,監(jiān)護人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三、自然人死亡后,其近親屬受到以下侵權行為的精神痛苦,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
-
精神損失費有哪些,精神損害費賠償標準,精神損害費陜西在線咨詢 2022-07-06精神損失費的賠償標準:《精神賠償解釋》規(guī)定了三種不同精神損害撫慰金賠償; (1)對于造成死亡的,應當賠償死亡賠償金; (2)對于造成殘疾的,應當賠償殘疾賠償金; (3)對于侵害人身,沒有造成死亡殘疾后果的,應當賠償精神撫慰金。自然人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等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時,可以依法請求賠償精神損害。嚴重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賠償數(shù)額分為5
-
因交通事故引起的精神損害,能否主張精神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責任澳門在線咨詢 2022-01-27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shù)駬p害賠償很難認定法院一般不會支持。法律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及適用解釋第一條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權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二)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三)人格尊嚴權人身自由權。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
-
精神損害賠償可以主張精神損害損害賠償嗎?黑龍江在線咨詢 2022-07-07除了人身權益外,關于對財產(chǎn)損害是否可提起精神損害賠償?shù)膯栴},理論界和實務界觀點不一。在本司法解釋第四條中例外規(guī)定了具有人格象征意義的特定紀念物品因侵權行為而永久性滅失或毀損的,可以主張精神損害賠償。但其構成要件非常嚴格。首先,侵害的客體應當是特定物而非種類物;其次,該特定物以精神利益為內容,具有重大感情價值或特定紀念意義; 第三,該特定財產(chǎn)具有與特定人格相聯(lián)系的專屬性質或人格象征意義;第四,因侵權
-
哪些情形的精神損害賠償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北京在線咨詢 2021-11-12精神損害賠償可以神損害賠償: 一、人格權受到侵犯。人格權是法律賦予權利人以人格利益為內容,作為獨立的法律人格,必須享有與其主體人格分離的權利。 二、身份權受到侵犯。確認特定身份權受到侵害,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三、財產(chǎn)權受到侵害。 四、侵犯死者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侵犯死者隱私和尸體。 五、婚姻關系受到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