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犯罪包括故意和過失,故意犯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過失犯罪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
非單位犯罪和單位犯罪
而非單位犯罪情形主要看:犯罪主體是否是單位,單位是否支配個人意志,單位負責人是否構成犯罪傾向等等。
單位犯罪是有法定性的。單位犯罪是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等法定單位,經單位集體研究決定或由有關負責人員代表單位決定,為本單位謀取利益而故意實施的,或不履行單位法律義務、過失實施的危害社會,而由法律規(guī)定為應負刑事責任的行為。
《刑法》第十三條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刑法》第三十條單位負刑事責任的范圍
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三十一條單位犯罪的處罰原則
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本法分則和其他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
-
解析對價的概念和意義
374人看過
-
解析過失損壞交通工具罪的概念
190人看過
-
刑法單位犯罪處罰有哪些情況,故意和過失的單位犯罪
160人看過
-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犯罪心理分析
164人看過
-
我國古代刑法中的犯罪過失概念剖析
214人看過
-
關于單位犯罪概念的探討
418人看過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為本單位謀取非法利益或者以單位名義為本單位全體成員或多數成員謀取非法利益,由單位的決策機構按照單位的決策程序決定,由直接責任人員具體實施,且刑法明文規(guī)定單位應受刑罰處罰的犯罪。... 更多>
-
間接故意與單位犯罪的概念理解新疆在線咨詢 2025-01-27間接故意犯罪是具有犯罪故意的一種類型,指的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對社會的穩(wěn)定造成危害,并對此結果的發(fā)生持放任態(tài)度。換句話說,行為人沒有積極地追求這種結果,也沒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方式來阻止它發(fā)生。 單位犯罪是指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和團體等組織實施的依法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 根據《刑法》第三十條,公司、企業(yè)、事業(yè)單位、機關和團體等組織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如果法律規(guī)定為單位犯罪,那
-
犯罪中止概念解析江西在線咨詢 2022-08-20“刑法第24條第一款規(guī)定犯罪中止的概念是:“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發(fā)生的,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存在兩種情況: 1、一是在犯罪預備階段或者在實行行為還沒有實行終了的情況下,自動放棄犯罪; 2、二是在實行行為實行...”
-
簡述犯罪過失的概念及犯罪故意的特征, 犯罪故意的定義和定義是什么廣西在線咨詢 2022-02-12一、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tài)度,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過失的特征 (1)沒有犯罪故意。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既不具有希望的態(tài)度也不具有放任的態(tài)度。如果具有犯罪故意,則成立故意罪,排斥成立過失罪。 (2)沒有保持必要的小心謹慎的態(tài)度。犯罪故意的定義和特征二、犯罪故意是指明
-
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構成是什么,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的區(qū)別主要是什么內蒙古在線咨詢 2022-01-20【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
-
共同過失犯罪概念四川在線咨詢 2022-08-101、疏忽大意的過失,即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 2、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2] 基本特征編輯 1、在客觀上已經發(fā)生法定的危害社會的結果; 2、主觀上存在過失。至于如何判斷行為人是否應該預見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最主要的是根據案件的具體體現(xiàn),認真查明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