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訴訟答辯狀的內(nèi)容如下:
1、事答辯狀、答辯人的基本情況,當事人欄直接列出答辯人的基本情況,被告人是企事業(yè)單位、機關、團體、法人的,應當先列出答辯人及其單位的全稱和所在地,另一行寫下該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及其姓名、職務,再一行寫委托代理人及其姓名、職務;
2、答辯理由,即對原告的訴訟請求提出有針對性的答辯意見,答辯理由是答辯狀的主體部分,寫作方法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必須對原告在訴狀中提出的事實和理由進行答辯,并提出相反的事實、證據(jù)和理由,以證明其理由和觀點是正確的,因此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
3、尾部及附項,此致機關,寫為此致某人民法院,答辯人簽名,蓋章。
怎么寫欠款訴訟答辯狀
欠款訴訟答辯狀應當包含以下事項:1、被告是自然人的,需要寫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yè)、工作單位、住所、聯(lián)系方式,被告是組織的,需要寫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lián)系方式;2、針對原告起訴狀提出的事實進行抗辯,對起訴狀中的事實進行認同或者反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
辯論題答辯狀的寫作指南
120人看過
-
借條訴訟與答辯狀是否相同?
198人看過
-
相鄰關系糾紛答辯狀
322人看過
-
離婚答辯狀的實用指南與技巧
220人看過
-
有關起訴的答辯狀要求
460人看過
-
被告離婚官司答辯狀的寫作指南
245人看過
債務人欠貨款,如果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沒有訂立欠條的話,債權人就需要收集其他證據(jù),來證明債權債務合同確實存在。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的司法解釋規(guī)定,能夠證明債權債務關系確實存在的證據(jù),不只限于借條,還包括了雙方的收據(jù)、書證、電子證據(jù)... 更多>
-
撰寫民事答辯狀的指南江西在線咨詢 2025-01-11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五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被告在收到原告起訴狀后必須在15日內(nèi)向法院提交答辯狀,答辯狀是一種答復和辯駁原告訴訟請求的書狀。答辯狀必須針對起訴狀中提出的事實和理由,重點突出,篇幅不必過長,但必須抓住重點,中心突出。特別是要抓住起訴狀中與事實不符、證據(jù)不足或缺少法律依據(jù)等內(nèi)容,進行系統(tǒng)辯駁。在辯駁中,被告應陳述自己的理由和觀點,并提供證據(jù),闡明法律依據(jù),以便法院審理時
-
刑事被上訴答辯狀的相關問題重慶在線咨詢 2022-06-18刑事被上訴答辯狀,如下 上訴答辯狀 答辯人: 名稱:_____ 地址:____________ 電話:____ 法定代表人:姓名:________________ 職務:____ 委托代理人:姓名:_____ 性別:______ 年齡:____ 民族:___ 職務:____ 工作單位:______ 住址:________________ 電話:____ 答辯人因_______________一案,
-
被控告的答辯狀撰寫指南廣東在線咨詢 2025-01-24鑒于答辯狀可以被視為證據(jù)的一種,因此在提交答辯狀時,若操作不當,原告可能會以此為由挑起爭端。雙方都有過錯的情況下,我們建議盡量不寫或者寫簡短的提綱式答辯內(nèi)容。雖然法律規(guī)定答辯期在15天(簡易程序)或30天(普通程序),但未提交答辯并不代表答辯權的喪失。你仍然可以在庭審時答辯。如果原告的請求成立,在寫答辯狀之前,你應該首先考慮陳述目前面臨的困境,以便求得原告的諒解。因此,你應該主動與原告協(xié)商,而不是
-
答辯狀格式民事訴訟答辯書吉林省在線咨詢 2022-03-17不過如果您真的要自己寫的話也行,答辯詞格式如下: 答辯人: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案,提出答辯如下: 人民法院 附:本答辯狀副本份。 答辯人: 年月日 1.答辯的理由,是答辯狀的主體部分,通常包括以下內(nèi)容:就案件事實部分進行答辯; 2.提出答辯主張,即對原告起訴狀或上訴人上訴狀中的請求是完全不接愛,還是部分不
-
付款違約訴訟相關寫作指南河南在線咨詢 2024-11-14如今,分期購物已經(jīng)變得十分普遍,而分期付款合同違約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當發(fā)生違約情況時,雙方可以通過協(xié)商來主張違約金賠償。然而,在實踐中,雙方往往無法就違約賠償?shù)慕痤~達成一致,此時,起訴就成為解決違約金糾紛的唯一途徑。 起訴的具體程序如下: 一、選擇有管轄權的法院 (1)如果合同中約定了管轄法院,則以合同約定的為準。 (2)如果合同沒有約定管轄法院,或者約定不明確,則在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