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持槍故意殺人判什么罪,法律上的相關規(guī)定是什么
持槍故意殺人判非法持有槍支罪和故意殺人罪,應進行數(shù)罪并罰,在總和刑期以下、數(shù)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zhí)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二十八條第一款
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違反槍支管理規(guī)定,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三十二條
二、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的規(guī)定是什么
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故意殺人罪是中國刑法中少數(shù)性質(zhì)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
故意殺人按照以下標準量刑:
1、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2、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故意殺人罪的定罪量刑及死刑適用規(guī)定是什么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國法律規(guī)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對于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須立即執(zhí)行的,可以判處死刑同時宣告緩期二年執(zhí)行。
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
《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20修正):第二編 分則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二百四十七條 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定罪從重處罰。
-
持槍故意殺人判死刑嗎,具體的法律依據(jù)是什么
86人看過
-
間接故意殺人如何判,有什么相關規(guī)定
390人看過
-
法律規(guī)定中故意殺人的定罪條件是什么
80人看過
-
什么是故意毀壞財物罪?相關法律規(guī)定是什么?
493人看過
-
行為人持槍殺人可定什么罪?
142人看過
-
偷竊、盜竊、持槍、故意殺人罪的法律制裁
468人看過
法律綜合知識是指涵蓋法律領域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論、法律制度、法律實務等方面的內(nèi)容,涉及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多個法律領域。... 更多>
-
2019年持槍故意殺人應判什么罪?福建在線咨詢 2022-11-15持槍故意殺人判非法持有槍支罪和故意殺人罪,應進行數(shù)罪并罰,在總和刑期以下、數(shù)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決定執(zhí)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過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過一年,有期徒刑總和刑期不滿三十五年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年,總和刑期在三十五年以上的,最高不能超過二十五年。
-
斗毆開槍殺人有關的法律規(guī)定是什么吉林省在線咨詢 2022-06-28根據(jù)《人體輕傷鑒定標準》斗毆開槍殺人造成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如下 第十條鼻損傷(一)鼻骨粉碎性骨折,或者鼻骨線形骨折伴有明顯移位的;(二)鼻損傷明顯影響鼻外形或者功能的
-
行為人持槍殺人可定什么罪內(nèi)蒙古在線咨詢 2023-10-12行為人持槍殺人可定故意殺人罪以及非法持有、私藏槍支、彈藥罪、非法出租、出借槍支罪。對于故意持槍殺人的犯罪行為人來說,此時是需要根據(jù)案件的實際情況進行判刑處理,造成的危害后果越嚴重的,此時對行為人的處罰便會越嚴重。
-
法律規(guī)定什么叫故意殺人罪云南在線咨詢 2023-03-29一、什么是故意殺人罪 故意殺人,是指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屬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權利罪的一種。是中國刑法中少數(shù)性質(zhì)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之一。 故意殺人的,處死刑、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節(jié)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殺人罪是行為犯,只要行為人實施了故意殺人的行為,就構成故意殺人罪。由于生命權利是公民人身權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因此,不管被害人是否實際被殺,不管殺人行為處于故
-
什么是間接故意殺人罪的相關知識河北在線咨詢 2024-12-25間接故意殺人罪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直接故意殺人罪則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可以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過失犯罪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刑法理論將故意分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兩種類型,有助于實務界認識故意犯罪在主觀方面的復雜情況。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直接故意的社會危害性大于間接故意。根據(jù)罪責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對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