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概念是犯罪構成的基礎,犯罪構成是犯罪概念的具體運用。犯罪概念著重表述的是一切犯罪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社會政治本質和危害本質,從宏觀上認識一切犯罪的共同屬性。而犯罪構成則著重表述的是犯罪的規(guī)格和標準,從微觀上確定某一具體行為是否具備某種犯罪的特征。
一、犯罪事實如何確定?
犯罪事實是量刑的客觀根據(jù),沒有犯罪事實就無法確定犯罪,量刑就失去了前提。犯罪事實有廣義與陜義之分,這里講的犯罪事實是廣義的犯罪事實。廣義的犯罪事實是指客觀存在的與犯罪有關的各種事實情況的總和。它既包括犯罪構成的基本事實,也包括犯罪性質、情節(jié)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因此,作為量刑根據(jù)的犯罪事實包括以下四項內容:
1、犯罪事實。它是指犯罪構成要件的各項基本事實情況。查清犯罪事實就是要查明何人在何種心態(tài)支配之下,針對何種對象實施了危害行為,并造成了何種危害結果,侵犯了何種合法權益。
2、犯罪的性質。它是指犯罪行為的法律性質,即某一危害社會的行為經(jīng)由法律規(guī)定并通過審判機關確認的犯罪屬性,表現(xiàn)為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什么罪,應定什么罪名。
3、犯罪情節(jié)。刑法上的犯罪情節(jié)有兩種:
一種是定罪情節(jié),即影響犯罪性質的情節(jié),它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素;另一種是量刑情節(jié),是指犯罪構成基本事實以外的其他影響和說明犯罪社會危害性程度的各種事實情況。
4、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它是指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結果的程度。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社會危害性程度大小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以及由此而定的對犯罪分子是否適用刑罰、如何適用刑罰的重要根據(jù)。
二、刑事責任的功能作用
所謂刑事責任的功能,指刑事責任在制定刑法和處理犯罪中所起的積極作用,可以從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兩方面加以考察。通說認為,從刑事立法看,刑事責任是衡量行為是否規(guī)定為犯罪和如何規(guī)定刑罰的依據(jù);從刑事司法看,刑事責任是決定是否適用刑罰和如何適用刑罰的標準。刑事責任是介于犯罪和刑罰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它的功能就在于對犯罪和刑罰的關系起調節(jié)作用。具體而言,刑事責任的這種調節(jié)功能表現(xiàn)為:犯罪的實施與否決定刑事責任的存在與否,犯罪所反映出的嚴重程度決定著刑事責任的程度。從功能上說,犯罪、刑事責任、刑罰三個概念各自獨立,不能互相取代。
刑事責任的功能主要是從其理論價值來考量的,中國刑事責任理論來源于蘇俄刑法理論,和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的理論都有著較為重大的區(qū)別,實際上,在中國刑法適用中,刑事責任的實際操作的作用并不突出,往往是判定犯罪構成后就直接判定刑罰或其他處罰方式,只有在考慮到欠缺刑事責任能力和年齡的情況下才著重考慮這方面的理論分析,而且中國犯罪構成中的犯罪主體要件已經(jīng)就可以解決問題了,所以中國刑事責任的功能大多是存在于刑法理論研究中,而大陸法系的刑事責任通常表述為罪責或者有責性,是犯罪構成要件三要件中的最后一個要件,承擔著最后一次刑法評價的實際功能,英美法系的刑事責任如前所處也包含犯罪論的內容,而中國刑事責任是獨立的內容,主要承擔的是指導功能,故而考慮到中國犯罪構成的邏輯缺陷,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實際上大陸法系的犯罪構成三要件更應當成為中國努力借鑒的方向;前述的對刑事責任理論的構建改進更多的是一種權宜之計,亦即罪責平行說可以成為中國刑事責任論向大陸法系的一個跳板,因為它首先把刑事責任提高到高于刑罰的角度,使之從刑罰論的統(tǒng)治下解脫了出來,這對于其將來歸入犯罪構成是有積極意義的。當然,若中國完成了向兩大法系刑事責任論的轉變后,刑事責任的概念也許又將因為新形勢而改變,亦即刑事責任作為一種刑事負擔來理解也必然是從蘇聯(lián)法影響下的中國刑法理論的角度來談的。而目前情況下,強調刑事責任會又有益于凸顯非刑罰處罰方式的地位,從而可以推進中國刑法的去政治化的社會化改革。
三、刑法量刑原則是怎么樣的?
量刑的一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在法定刑的范圍內或基礎上,決定對犯罪分子是否適用刑罰或者處罰輕重的指導思想和準則。
我國《刑法》第61條規(guī)定,對于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jù)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guī)定判處。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量刑的一般原則可以概括為:以犯罪事實為根據(jù),以刑事法律為準繩。
(一)量刑必須以犯罪事實為根據(jù)
犯罪事實是量刑的客觀根據(jù),沒有犯罪事實就無法確定犯罪,量刑就失去了前提。犯罪事實有廣義與陜義之分,這里講的犯罪事實是廣義的犯罪事實。廣義的犯罪事實是指客觀存在的與犯罪有關的各種事實情況的總和。它既包括犯罪構成的基本事實,也包括犯罪性質、情節(jié)和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因此,作為量刑根據(jù)的犯罪事實包括以下四項內容:
1、(狹義的)犯罪事實。它是指犯罪構成要件的各項基本事實情況。查清犯罪事實就是要查明何人在何種心態(tài)支配之下,針對何種對象實施了危害行為,并造成了何種危害結果,侵犯了何種合法權益。
2、犯罪的性質。它是指犯罪行為的法律性質,即某一危害社會的行為經(jīng)由法律規(guī)定并通過審判機關確認的犯罪屬性,表現(xiàn)為行為人的行為構成什么罪,應定什么罪名。
3、犯罪情節(jié)。刑法上的犯罪情節(jié)有兩種:
一種是定罪情節(jié),即影響犯罪性質的情節(jié),它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素。
另一種是量刑情節(jié),是指犯罪構成基本事實以外的其他影響和說明犯罪社會危害性程度的各種事實情況。
4、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它是指犯罪行為對社會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損害結果的程度。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社會危害性程度大小是區(qū)分罪與非罪、罪輕與罪重以及由此而定的對犯罪分子是否適用刑罰、如何適用刑罰的重要根據(jù)。
(二)量刑必須以刑法為準繩
量刑必須以刑法為準繩,是指人民法院在認定犯罪事實的基礎上,必須按照刑法的有關規(guī)定對犯罪分子是否判刑、判什么刑、判刑輕重以及如何執(zhí)行刑罰作出判處。
依法量刑,是法制原則的必然要求,也是罪刑法定這一基本的刑法原則在量刑中的體現(xiàn)。量刑以刑法為準繩,主要是遵守以下規(guī)定:
1、《刑法總則》中關于刑罰原則、制度、方法及其適用條件的一般規(guī)定。如對預備犯、中止犯、未成年犯人、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從犯、教唆犯、脅從犯的處罰原則;有關自首、立功、累犯、緩刑、數(shù)罪并罰等制度;有關從重、從輕、減輕以及免除刑罰處罰的規(guī)定。
2、《刑法》分則中有關各種具體犯罪的法定刑及其量刑幅度的具體規(guī)定。
3、特別《刑法》的補充修改決定。
-
犯罪構成要素的要素分析與解讀
420人看過
-
犯罪構成要件中的主觀要素
131人看過
-
犯罪要素構成的探究
208人看過
-
犯罪構成要件:情節(jié)犯與行為犯的分別
275人看過
-
量刑情節(jié)與犯罪構成要件具體區(qū)別
357人看過
-
犯罪構成要素的對構成要件要素可以進行不同分類
174人看過
犯罪構成的四個要素是犯罪主體、犯罪客體、犯罪的主觀方面和犯罪客觀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個條件的,才可認定行為構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為正當防衛(wèi)、緊急避險等原因而對犯罪認定予以否定。... 更多>
-
犯罪構成要件與犯罪構成要件分別是什么?犯罪構成要件具備哪些方面海南在線咨詢 2022-03-09犯罪的客觀方面,而不是僅由分則條文規(guī)定:即犯罪主體。犯罪構成要件是由刑法總則與分則統(tǒng)一規(guī)定的,從構成要件上進行分析。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形成犯罪構成。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形成犯罪構成:即人、犯罪客體、犯罪的主觀方面!,不能認為分則犯罪構成要件與要素的關系,犯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每一種犯罪都具備四個方面的要件?急,罪構成要件是犯罪構成的組成部分。(一)犯罪刑法犯罪構成要件,我學得是四要件犯罪主體犯罪
-
如何解釋構成犯罪構成構成犯罪的構成要件內蒙古在線咨詢 2023-07-09所謂犯罪構成,是指依照我國刑法的規(guī)定,決定某一具體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及其程度,而為該行為構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它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1、犯罪構成是一系列主客觀要件的有機統(tǒng)一。任何一個犯罪構成都包括許多要件,有的屬于犯罪客觀方面,有的屬于犯罪主觀方面,它們有機統(tǒng)一形成某種罪的犯罪構成。 2、犯罪構成要件具有法定性。行為成立犯罪所需的構成要件,必須由我國刑法加以規(guī)定,只有經(jīng)過
-
-
并且積極的犯罪構成要件要素寧夏在線咨詢 2022-12-20有下列構成要素: 一、犯罪人出于心理上的恐懼,受到的威脅往往關系到自己或家屬的名譽和安全。 二、犯罪人在案件中處于次要的從屬地位,所犯罪行較輕。 三、犯罪惡性較淺,犯罪人犯罪后的悔恨和恐懼心理明顯。犯罪人在受他人威脅和挾制的情形下實施的犯罪。 《刑法》第二十八條,對于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jié)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
犯罪構成的要件犯罪主體和犯罪客體分別是什么,犯罪構成有哪些區(qū)別吉林省在線咨詢 2022-03-08犯罪構成的要件 犯罪客體是指刑法所保護而為犯罪所侵犯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關系。比如盜竊罪的犯罪客體,就是公共財產(chǎn)或公民私人財產(chǎn)所有權;故意殺人罪的犯罪客體,就是他人的生命權利。 犯罪客觀方面是指犯罪活動的客觀外在表現(xiàn),主要即指危害社會的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比如盜竊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秘密竊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其結果是破壞了公私財產(chǎn)所有權關系;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