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定代表人如何防范法律風險,如何防范相關條款或行為違法責任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公司法定代表人如何防范法律風險1、在股東協(xié)議、合資合同和章程中增加相關免責條款,防范風險傳統(tǒng)公司法理論中存在“商事判斷規(guī)則”,即公司董事等高級管理人員在做出一項商事經營判斷和決策時,如果出于善意,盡到了注意義務,并獲得了合理的信息根據(jù),那么即使該項決策是錯誤的,該高級管理人員亦可免于承擔法律上的責任。然而,我國公司法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商事判斷規(guī)則”,司法實踐對此理解也存在爭議。我國公司可以考慮公司章程中增加如下類似約定,以降低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公司的董事、董事長、法定代表人不需對在董事會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的其職責范圍內的任何行為或不行為承擔個人法律責任,除非其行為構成營私舞弊、嚴重玩忽職守、肆意瀆職或故意損害公司利益。根據(jù)上述約定,如果發(fā)生任何因與公司經營有關的針對董事、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個人的索賠或責任,應由公司承擔全部責任,但導致該索賠或責任的行為必須是不構成營私舞弊、嚴重玩忽職守、肆意瀆職或故意損害公司利益。如果董事、董事長、法定代表人因上述索賠而造成損失,公司應對其損失予以賠償,并補償其合理的律師費及其他開支和費用。”2、通過集體決策程序,避免風險,對于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的行為,應提出明確異議并記載于相關會議記錄根據(jù)我國公司法的相關理論,公司的重大經營活動應由股東會或董事會決議決策,對于董事會集體決策的事宜,除非違反法律、法規(guī)或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即視為公司的決策,法定代表人無需承擔責任。因此,在公司的董事長、執(zhí)行董事或經理擔任法定代表人職務時,對于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最好根據(jù)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由股東會或董事會進行決策;同時,對于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公司章程的事項,也應明確提出異議,并記載于相應的會議記錄,以避免風險。3、建議公司設立執(zhí)業(yè)責任風險保險制度2002年1月7日,中國證監(jiān)會發(f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經股東大會批準,上市公司可以為董事購買責任保險。但董事因違反法律法規(guī)和公司章程規(guī)定而導致的責任除外。”目前,我國主要保險公司均有針對企業(yè)高級管理人員的執(zhí)行責任風險保險,當董事因職務行為而需對外承擔相應責任時,可以由保險公司就該部分予以賠償,避免董事個人的財產風險。公司可以考慮設立執(zhí)業(yè)責任風險保險制度,由公司為法定代表人、董事等購買責任保險,以盡可能得降低擔任法定代表人的法律風險。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表見代理是指雖然行為人事實上無代理權,但相對人有理由認為行為人有代理權而與其進行法律行為,其行為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擔的代理。從廣義上看,表見代理也是無權代理,但是為了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與交易安全,法律強制被代理人承擔其法律后果。 表見代理風險的防控建議: (一)強化法律風險意識教育,嚴格執(zhí)行責任追究 企業(yè)要強化對代理行為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公司管理制度的宣貫培訓,結合企業(yè)經營管理業(yè)務和典型案例,組織從黨員干部到普通員工開展法律風險意識教育,明晰相關風險后果。同時,牽頭業(yè)務線條建立健全法律風險責任追究考核制度,對執(zhí)行風險防控管理制度不力的部門或個人視情況進行考核通報或責任追究。 (二)強化企業(yè)授權管理及其變更公示,開展風險定期排查工作 企業(yè)要完善授權管理制度,強化授權管理,尤其是對外部聯(lián)系業(yè)務較多的部門要適當縮小和規(guī)定授權人員范圍,限制授權級別或事項,在促進企業(yè)依法合規(guī)經營和有效防控法律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對企業(yè)授權的代理人發(fā)生變更的情形,要及時將變更情形正式送達相對人,同時通過媒體、報刊、企業(yè) APP等媒介進行公示公開,便于不特定的相對人知悉。各業(yè)務線條還要開展授權代理事項專項風險月度排查,特別是對“兩高一重”人員要重點排查監(jiān)控,確保不發(fā)生代理風險事件。 (三)強化對相對人委托人的身份和權限的多渠道核實,不盲目輕信委托資料 企業(yè)在經營業(yè)務中,特別是在大宗交易進行前,對相對人的委托人的真實身份和授權事項要嚴格核實查證,通過國家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天眼查、企查查等企業(yè)信息查詢渠道,查找相對人的聯(lián)系電話、公用郵箱、官方 APP 等信息,及時進行聯(lián)系核實業(yè)務的真實性和授權事項的相關內容。通過多渠道、多角度了解查證委托人身份及授權事項的真實性,有效防控代理風險,確保交易安全。不能輕信委托人提供的委托材料“孤證”,忽視多渠道核實信息,以免上當受騙,甚至發(fā)生爭議糾紛。 (四)強化企業(yè)印鑒、證照使用管理,突出使用過程跟蹤監(jiān)管 企業(yè)要建立健全印鑒、證照使用管理制度并嚴格執(zhí)行,完善印鑒、證照使用登記臺賬,確保借用人、借用部門、借用事項、借用期限、領導審批等登記臺賬要素完備。加強對印鑒、證照用途真實性的審核,必須在企業(yè)領導簽批同意后方能使用印鑒、證照。嚴格落實印鑒、證照“一事一批一用”和“標注特定事項使用范圍”的原則,防止印鑒、證照的冒用、濫用。對印鑒、證照原件(物)需外出使用的,在完成出借審批手續(xù)后,應當安排印鑒、證照管理部門人員和業(yè)務部門人員 2人前往,并確保印鑒、證照是按照申請事項進行使用,并在當天工作時間內歸還,盡量不過夜,不脫離跟蹤監(jiān)管。
借款時,出借人法律風險的防范: 1、要看清借款人的身份 如果借款人為公民個人,應要求借款人出示居民身份證(或戶口薄,下同)原件,看清后復印一份由出借人保留,并要求借款人在居民身份證復印件上簽名、簽時間。如果借款人是未成年人(未滿18周歲),則應由其監(jiān)護人出面借錢。 2、注意借條落款的簽名或蓋章 3、注意借條的基本要素 4、關于如何約定利息 應要求借款人在借條上載明利息數(shù)額或者利息計算辦法即利率。如果沒有約定利息數(shù)額和利率,則視為無息借款。
-
出借人借款時如何防范法律風險
出借人借款時防范法律風險的方式: 1、要看清借款人的身份。 2、注意借條落款的簽名或蓋章。 3、注意借條的基本要素。 4、約定好利息。 5、要妥善保管好借條原件。 6、注意訴訟時效規(guī)定。 7、注意遣詞造句和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8、注意強化擔
2021.04.27 181 -
出借人借款時如何防范法律風險?
出借人借款時要防范法律風險可以通審查借款人的身份信息,財產狀況,規(guī)范借款合同的簽訂等方式,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借款人應當按照貸款人的要求提供與借款有關的業(yè)務活動和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
2021.03.12 114 -
合同風險如何防范 如何防范合同風險
通過下列措施防范合同風險: 1.了解合同對方的基本情況,審查其是否具有簽約的主體資格。 2.認真審查合同的主要條款。 3.合同施行分級管理。 4.實行承辦人制度。 5.注意爭議解決條款的約定。當合同當事人約定管轄法院時,所選擇管轄的法院一定
2021.02.17 365
-
法人代表風險如何防范
1、在公司章程中對法定代表人職務權力盡可能予以約束,而將生產經營的決策權、管理權規(guī)定給其他高級管理人員(或股東會等相關會議)。2、既然你已經擔任了這個職務,就不要完全放手,閉上眼睛簽字,至少在簽字和表
2021-12-01 15,340 -
企業(yè)如何防范工傷相關的法律風險
1、依法經營,分散工傷風險。 從歷次事故的處理結果來看,逃避給員工繳納社保費,到頭來吃虧的還是企業(yè),所以一定要百分白地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費。 2、加強管理,建立預防機制。 建立預防機制是工傷保險走向成
2022-06-29 15,340 -
保險公司如何防范各地法律風險
透明度和反舞弊機制。保險公司應當加強透明度和反舞弊機制建設,防止責任主體隱瞞違規(guī)行為造成損失擴大或內控缺陷得不到及時整改,防范通過隱秘手法謀取不正當利益的故意違規(guī)行為。保險公司應當通過專門措施加強內外
2022-03-16 15,340 -
如何防范合同法律風險?
防范合同法律風險的方法:提前了解合同對方的承包能力、信用狀況和業(yè)務能力;在簽訂合同時,仔細審查合同條款,看是否真實、合法、完整;是否遵守公共秩序和良好習俗。
2021-12-31 15,340
-
01:16
如何防范倒簽合同風險防范倒簽合同風險的措施如下: 1、熟悉相關法律法規(guī); 2、預先調查合同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3、仔細審查合同的基本條款; 4、注意合同的權利內容是否公平; 5、以及簽字、蓋章是否一致。 合同的內容由當事人約定,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1、當事人的
914 2022.10.08 -
00:59
債權轉讓怎么防范風險合同債權轉讓中的風險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避免表見讓與的風險。在未收到受讓人對價的情況下,不向債務人送達債權讓與的通知,這樣也可以防范受讓人與債務人惡意串通。 第二,避免簽訂已過訴訟時效或債務人下落不明的債權讓與的風險。要求債權人提供催收
1,515 2022.04.15 -
01:17
債權轉讓中的風險怎么防范債權轉讓中的風險大致可通過以下幾點來避免:第一,避免簽訂合同已過訴訟時效或債務人下落不明的債權轉讓合同,即避免轉讓過程中合同不合法等情況。第二,對于債權人通知債務人的期限和形式,在轉讓合同中應做出明確約定,要求債權人須于合同簽訂后幾日內通知
1,27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