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什么情況下負刑事責任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交通事故發(fā)生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需要負刑事責任。這一點是區(qū)分交通肇事罪與一般交通事故的主要標準,如果行為人違反有關(guān)交通法規(guī)的過失行為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就不構(gòu)成犯罪。
交通事故有下列情況之一的肇事方要負刑事責任: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肇事者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肇事者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直接損失,肇事者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shù)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 四、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肇事者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 (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 (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 (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 (五)嚴重超載駕駛的。
-
什么情況下交通事故責任無需負
1、各方當事人均無導致交通事故的過錯行為,屬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當事人均為無責任。 2、一方當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他方為無責任; 3、一方當事人有過錯,其他當事人無過錯的,有過錯的為全部責任,無過錯的為無責任。
2020.06.12 427 -
在什么情況下交通事故負主要責任
交通事故負主要責任的情形有車輛在路口未按交通信號通行事故、車輛在路口未按規(guī)定讓行事故、車輛未按規(guī)定變更車道、借道通行事故、車輛違反右側(cè)通行規(guī)定、未各行其道的事故、車輛在路段未按規(guī)定讓行事故。
2020.05.21 159 -
交通事故發(fā)生在什么情況下需要負刑事責任
發(fā)生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交通事故需要負刑事責任。這一點是區(qū)分交通肇事罪與一般交通事故的主要標準,如果行為人違反有關(guān)交通法規(guī)的過失行為未造成上述危害后果的,就不構(gòu)成犯罪。
2020.08.06 204
-
交通事故中什么情況下負刑事責任
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 (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 (三)造成公共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直接損失,負
2022-08-15 15,340 -
交通事故什么情況下要負刑事責任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1人,負百分七十責任,如果不賠償會被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1人,或者性質(zhì)特別惡劣的,可以判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沒有逃逸,性質(zhì)不是惡劣的,積極賠償,認
2022-08-14 15,340 -
什么情況下交通事故應當負刑事責任
下列行為,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1、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 2、負事故同等責任的:死亡三人以上。 3造成公共財產(chǎn)或者他人財產(chǎn)直接損失三十萬元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
2022-07-27 15,340 -
什么情況下交通事故需要負刑事責任
我國《刑法》133條規(guī)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
2021-08-26 15,340
-
00:49
交通事故致人傷殘負什么責任交通事故致人傷殘,涉嫌交通肇事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guī),因而發(fā)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chǎn)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
2,869 2022.04.17 -
00:58
交替通行事故誰負責交替通行事故誰負責,需要根據(jù)當事人的行為對發(fā)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哪一方當事人需要承擔事故的責任。具體情況如下: 1、由于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擔全部責任; 2、由于兩方或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fā)生
3,176 2022.05.11 -
00:59
交通事故怎么定責任一方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交通事故的,該當事人應當負事故的全部責任,事故其他方當事人無責任:1、一方當事人故意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負全部責任,他方無責任;2、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其他方當事人無違章行為的,由過錯一方當事人
1,221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