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在婚姻存續(xù)期間就婚前財產及婚內財產以及離婚時的分割等作出約定,只要雙方系真實意思表示,內容也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和社會公共利益,那么就是有效的。但《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五條規(guī)定: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夫妻就財產關系進行約定后,即對雙方當事人及第三人發(fā)生法律約束力。首先,對夫妻雙方發(fā)生法律約束力,這是對內效力。其次,根據(jù)公平原則,為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和維護交易安全,夫妻財產約定須為第三人所明知或經(jīng)公證的,才能發(fā)生對外效力,也即第三人知道夫妻財產各自所有的約定,該約定對第三人具有法律效力。如果第三人對夫妻財產約定不知情,該約定的效力不能及于第三人,也即債務不能由夫妻一方承擔,而是由雙方承擔。
應該怎么申辦夫妻財產約定協(xié)議公證
如何申辦夫妻財產約定協(xié)議公證:
夫妻財產約定協(xié)議公證由當事人一方的住所地或協(xié)議簽訂地公證處受理。
辦理夫妻財產約定協(xié)議公證應提供的材料:
當事人雙方應當親自到公證處提出申請,填寫公證申請表,并提并下列材料:
1、當事人雙方的身份證、戶口簿;
2、財產約定協(xié)議書;
3、有關的產權證明(如個人所有的房屋產權證);
4、已婚的提供書;
5、公證人員認為應當提交的其它材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六十五條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條、第一千零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
-
夫妻財產約定在民法典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
178人看過
-
民法典婚前財產夫妻該如何界定
163人看過
-
夫妻財產約定方式的種類在民法典中有哪些?
349人看過
-
該如何認定夫妻財產約定中第三人的參與呢
258人看過
-
民法典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有什么樣的
125人看過
-
民法典中夫妻財產約定公證書有效期有多久
122人看過
夫妻財產的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避免口頭約定可能產生的爭議。但是不能據(jù)此認為口頭約定一定不發(fā)生效力,如果當事人對口頭約定沒有異議,該約定應該有效。這樣才符合民事活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更多>
-
民法典中夫妻財產約定屬于生效財產嗎?陜西在線咨詢 2023-08-07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如果沒有法定無效事由就是有效的,對夫妻雙方都有約束力。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
婚內財產如何約定婚內財產約定夫妻西藏在線咨詢 2023-12-17夫妻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相對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個人財產清償。
-
民法典夫妻財產約定效力是什么樣的,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海南在線咨詢 2023-12-18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如果沒有法定無效事由就是有效的,對夫妻雙方都有約束力。 男女雙方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
民法典對夫妻共同債務如何約定臺灣在線咨詢 2022-11-19夫妻一方個人債務,法院有權利執(zhí)行夫妻共同財產中一方的份額。 依據(jù)我國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對被執(zhí)行人與其他人共有的財產,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凍結,并及時通知共有人。 共有人協(xié)議分割共有財產,并經(jīng)債權人認可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有效。查封、扣押、凍結的效力及于協(xié)議分割后被執(zhí)行人享有份額內的財產;對其他共有人享有份額內的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予以解除。 共有人提起析產訴訟或者申請執(zhí)行人代
-
民法典約定30% 的違約金該如何認定?江西在線咨詢 2022-10-14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30%的可以認定為違約金約定過高。違約金約定過高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調整,進行適當減少。對于過高違約金的法律干預,應確立以不主動干預為原則,以為國家及社會公益目的而主動干預為例外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