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行政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也就是解決由誰來證明原告的起訴是否超過時效的問題。民法理論對時效的舉證責任傾向于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jù)規(guī)則,由于我國民法對訴訟時效采取的是勝訴權消滅主義,因此,在起訴階段原告對其起訴是否超過時效不負證明責任,民事訴訟時效的證明責任,只是因被告行使時效抗辯權時才發(fā)生。行政訴訟因為其本身的特點,因而有關時效的證明責任也有別于民事訴訟。
1、關于原告的證明責任
行政訴訟時效采取的是起訴權消滅主義,因此原告在起訴階段即負有證明其起訴未超過時效的證明責任。
2、關于被告的證明責任
原告對下列事項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起訴符合法定條件,但被告認為起訴超過起訴期限的除外,這就是說在審查起訴階段,原告證明了其起訴符合在法定期限內后,如被告仍行使時效抗辯權,則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
3、關于第三人的證明責任
當?shù)谌司驮娴钠鹪V是否超過時效提出異議時,法院就應當要求第三人對此舉證,第三人有權利也有義務舉證。此時,第三人就成為時效舉證責任的主體。
4、關于行政訴訟時效利益的拋棄
訴訟時效期滿后,享受時效利益之人,對于因時效完成蒙受損害之人,不以時效完成為事由予以抗辯,屬時效利益的拋棄。
超過行政訴訟時效的行政手段救濟
權利人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后起訴的,人民法院仍應予以受理,不得以訴訟時效屆滿為由不予受理。因為人民法院在受理之后才能查明訴訟時效是否屆滿。當然,如果有人民法院受理后查明沒有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則依法判決駁回其訴訟請求。
-
什么叫行政訴訟時效,什么是行政訴訟時效
256人看過
-
民事責任的訴訟時效是什么
344人看過
-
行政訴訟的時效為幾年,行政訴訟時效的法律條件是什么
112人看過
-
"倒置證明責任:行政訴訟中的變革原因"
50人看過
-
什么是行政訴訟起訴期限的舉證責任的屬性
71人看過
-
行政合同的違約賠償責任訴訟時效是多久
146人看過
訴訟時效,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法律事實,又稱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即在某種程度上喪失請求利益的時效制度。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法律關系安定,及時結束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確定狀態(tài),穩(wěn)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什么叫行政訴訟時效,什么是行政訴訟時效重慶在線咨詢 2021-07-05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了這一期限,則當事人喪失了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行政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既是為了有效保護行政機關管理活動的效率,也是為了及時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如果對行政訴訟時效不作具體規(guī)定或者沒有訴訟時效的限制,其具體行政行為一直或較長時間處于可受追訴的不確定狀態(tài),不僅在證據(jù)的取得上有一定困難,增加了案件處理的難度,而且不利于保障
-
刑事訴訟證明責任是什么最新刑事訴訟證明責遼寧在線咨詢 2023-09-28法律分析 刑事訴訟證明責任一般是指對于犯罪嫌疑人有罪或者無罪、罪輕或者罪重的證明責任承擔。公訴案件中的證明責任由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承擔,自訴案件中的證明責任由自訴人承擔。
-
行政訴訟的時效為幾年,行政訴訟時效的法律條件是什么寧夏在線咨詢 2021-10-29行政訴訟時效是當事人能夠向人民法院提起具體行政訴訟的有效期限。超過此期限,當事人失去勝訴權?!缎姓V訟法》第四十六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自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可見,《行訴法》規(guī)定的一般訴訟時效為六個月。法定訴訟時效是指法律規(guī)定的訴訟期限。中國行政法律規(guī)定的行政起訴期限為5天、10天、15天、30天。
-
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由誰承擔,行政訴訟中的舉證責任是怎么規(guī)定的廣東在線咨詢 2022-03-14《證據(jù)法學》在行政訴訟中,舉證責任由被告方當事人承擔。第三人提供證據(jù)的除外。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在起訴被告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案件中。因被告的原因導致原告無法舉證的,原告應當提供其向被告提出申請的證據(jù),因為被告是行政機關,視為沒有相應證據(jù)?!缎姓V訟法》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被告對作出的行政行為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作出該行政行為的證據(jù)和所依據(jù)的規(guī)范性文件。被告不提供或者無正當理由逾期提供證據(jù),視為沒有
-
行政訴訟中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是指什么?行政訴訟被告舉證責任原則寧夏在線咨詢 2023-02-13被告負舉證責任原則,是我國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之一。是指作為行政訴訟被告的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中,對具體行政行為負有向人民法院提交事實證據(jù)和法律法規(guī)等規(guī)范性文件依據(jù)的責任,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依據(jù)和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如不進行舉證以及舉證不充足,則可能承擔敗訴的法律后果。由于行政訴訟的客體是具體行政行為,作為被告的行政機關是具體行政行為的主體,應當清楚其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事實根據(jù)和法律依據(jù)。行政相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