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救濟權屬于形成權,但這種形成權在行使上又與一般的形成權不同,它需要訴訟行使,又稱形成訴權。在形成權的行使方式上可以劃分為單純形成權和形成訴權。直接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時能使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動的形成權,稱為單純形成權,有些形成權不能向相對人為意思表示,需要向法院或者仲裁機關提出請求,由法院作出形成判決,這種形成權被稱為形成訴權。在關聯(lián)人侵害行為發(fā)生后,除特殊情況下關聯(lián)人承認侵害事實,自愿承擔侵權責任的外,股東必須通過訴訟行使救濟權。股東救濟權利的行使,涉及對權利本身是否存在的判斷,這種判斷權交給當事人顯然不合適,只能由法院或其他裁判機關才能有權確認該權利是否存在。因此,股東對公司關聯(lián)人救濟權的行使,離不開訴權保障。股東對關聯(lián)交易救濟權的行使,屬于股東派生訴權的一種。因為股東派生訴權在我國仍處于探索階段,所以股東行使救濟權的訴訟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探討。
(一)股東的原告資格問題
股東對關聯(lián)人或其他侵權人之訴,可參照股東派生訴訟的原理確定原告資格。基于有限公司的人合性質(zhì),各國對有限公司股東就第三人或董事訴訟的原告資格大多不予限制,而對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原告資格則有所限制,且要求不盡相同。如法國商事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可個人或集體對經(jīng)理提起要求對公司賠償?shù)脑V訟,法國法對股東的原告資格無明顯的限制。日本法規(guī)定六個月前連續(xù)持有股份的股東,可對公司以書面方式請求提起董事責任的訴訟。德國法規(guī)定持股時間不少于3個月才有原告資格。美國法還規(guī)定了當時持有原則,即起訴時股東必須持有公司股份。還有的國家規(guī)定股東原告資格的取得必須符合一定的持股數(shù)額,如法國規(guī)定持股不低度于總股本的5%,德國、日本規(guī)定不低于是10%,等等。{16}我們不主張過多地對股東的原告資格予以限制。從我國的國情看,由于缺乏制約,大股東利用對公司的控制,侵害公司利益的情況十分普遍,最終受損害的往往都是中小股東,創(chuàng)設股東訴權,鼓勵股東對關聯(lián)人訴訟的積極作用,遠大于濫訴的消極作用,所以沒有必要對股東的原告資格加以限制。但對參與關聯(lián)交易,并且有過錯的股東的原告資格應當限制,防止其再次串通,在訴訟中再次侵害公司利益。
(二)催告程序
有些國家為防止股東的濫訴,規(guī)定了股東起訴的前置程序。美國法要求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在起訴前,必須窮盡公司內(nèi)部救濟之原則。當公司作出不宜對關聯(lián)人起訴決定時,股東才能對關聯(lián)人起訴。日本法也規(guī)定股東必須最大限度地尊重公司的訴權,股東應當先將起訴的請求交公司監(jiān)事,只有當公司最終拒絕或怠于行使訴權時,股東才能行使訴權。但根據(jù)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看,這種帶有限制性意味的規(guī)定未必合理,其一,我國公司大股東控制公司濫用權利的情形十分嚴重,小股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保護手段,我們的價值選擇不是束縛股東訴權,而是鼓勵股東行使訴權,故不宜設置對股東行使訴權的限制程序;其二,股東作原告與公司作原告相比,更符合公司最佳利益的抗辯原則。股東行使訴權,可防止公司在訴訟中再次濫用處分權,損害公司利益。
但我們建議設置一個催告程序。因為股東對關聯(lián)人的請求權是為公司的利益設計的救濟權,原則上只有在公司怠于行使對關聯(lián)人的救濟權時,股東才可以行使對關聯(lián)人的請求權。股東發(fā)現(xiàn)關聯(lián)人侵害公司權利時,可以準備起訴關聯(lián)人或其他侵權人,但起訴前應當將起訴事項告知公司,給公司留有起訴的機會,如果公司在一定的期限內(nèi)起訴關聯(lián)人,股東就不得再行起訴;如果公司在一定期限內(nèi)不起訴,股東就可以起訴,建議將這一期限規(guī)定為1個月的時間。這樣既可以給公司行使請求權的機會,同時也保證了股東對關聯(lián)人的訴權的行使。
(三)公司、共同侵權的公司控制人的訴訟地位
對公司在訴訟中地位有兩種認識和做法:(1)被告地位。英美國家將公司作為被告。美國聯(lián)邦民事訴訟規(guī)則第23條規(guī)定,股東派生訴訟中的公司必須作為被告參加訴訟。{17}(2)訴訟參加人地位。日本《商法典》第268條規(guī)定,提起代表訴訟的股東,提起訴訟后須立即告知公司。公司可參加追究董事責任之訴。可見公司的訴訟地位是一種訴訟參加人。{18}在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下,股東對關聯(lián)人的訴訟中,公司不宜作為被告。我民事訴訟法規(guī)定,被告系屬原告請求對象,如果把公司作為被告,則會出現(xiàn)公司既是被告,卻又享有勝訴利益的情況,這明顯與我國的民事訴訟制度產(chǎn)生沖突,故公司不能作為被告參加訴訟。公司作為一般訴訟參與人也不合適,因為我國法律制度下的一般參加人必須是訴訟中立者,而公司不僅要為公司利益參加訴訟,而且還要享有勝訴利益,不符合中立者的身份。我們認為公司應當作為原告參加訴訟。原因在于公司是訴訟利益的歸屬者。股東對關聯(lián)人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公司利益,公司是訴訟的受益人,故公司的地位應當是原告。
在關聯(lián)人侵權行為中,有串通行為的大股東、董事、經(jīng)理是對公司共同的侵權人,他們的地位應當是共同被告,實踐和理論對此認識都是一致的。
(四)限制處分原則
訴訟制度中的處分權包括對訴權的處分和對系爭民事實體權利的處分,對股東處分權的限制基于對股東濫用訴權之防止。股東行使請求權的目的是保護公司利益不受侵害,最終保護自己的受益權,如果在訴訟中關聯(lián)人承諾給予股東的私利大于其勝訴后可能從公司的受益,股東就有與關聯(lián)人串通侵害公司權利的可能性。那么,允許股東處分民事權利,股東就有機會與關聯(lián)人在訴訟中串通,擅自處分公司利益。具體做法除限制股東對公司利益不利的自認外,就是實行不調(diào)解制度。不調(diào)解制度是我國行政訴訟與民事訴訟不同的重要制度之一。行政機關是代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單位,在訴訟中行政機關沒有處分國家和人民利益的權利。股東對關聯(lián)人的訴訟也是為公司和廣大股東的權利而為的訴訟,具有類似的性質(zhì),故可參照適用。
-
股東直接訴訟的救濟程序
341人看過
-
股東行使權利存在什么問題
391人看過
-
股東權利救濟的直接訴訟機制的確立
304人看過
-
股東訴權的救濟——派生訴訟在我國之確立
332人看過
-
股東權利行使中存在哪些問題
118人看過
-
小股東權益的事后救濟細說“派生訴訟”
357人看過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以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承諾必須由受要約人作出; (2)承諾須向要約人作出; (3)承諾的內(nèi)容須與要約保持一致; (4)承諾必須在要約的有效期內(nèi)作出。... 更多>
-
公司法股東知情權的訴訟救濟是怎樣的澳門在線咨詢 2022-06-251、公司法股東知情權的訴訟救濟根據(jù)新修訂的公司法的規(guī)定,無論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還是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行使股東知情權受到侵害時都有權利訴諸法院尋求司法救濟。 2、但是,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采取訴訟手段行使知情權時需要首先滿足公司法的要求,即股東應先向公司提出書面申請,并說明目的。
-
請問什么是小股東權益救濟?澳門在線咨詢 2022-06-231、允許股東查閱會計賬簿,強化了股東知情權。 公司對查閱股東的不正當目的承擔舉證責任。倘若公司無端懷疑,無故拒絕提供查閱,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要求公司提供查閱。 2、明確賦予股東對公司經(jīng)營者的索賠權。 董事、高級管理人員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或者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損害股東利益的,股東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股權轉(zhuǎn)讓自由更具彈性和效率。 股東向股東之外的第三人轉(zhuǎn)讓股權時不需履行股東
-
股東有否訴訟權,如何行使?江西在線咨詢 2023-06-12股份有限公司股東是有訴訟權的,它的內(nèi)容是股東大會、董事會的決議如果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侵犯股東合法權益,股東就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該違法行為和侵害行為的訴訟。這種法定的股東訴訟權是保護股東利益的有力手段,也是促使股東大會、董事會重視其行為合法性的法律措施。實際上也是制止股東大會、董事會濫用職權或者出現(xiàn)不正常情況時侵害股東正當權益的法律對策。由于這時股東已無法通過股東大會來體現(xiàn)自己的利益,董事
-
公司的股東會在行使公司職權的問題西藏在線咨詢 2022-07-26根據(jù)《公司法》規(guī)定,公司經(jīng)股東會做出決議后,可以增加注冊資本。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yōu)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如果有股東不同意增資,即認為其放棄按其原出資比例認繳新增資本的權利??捎善渌蓶|協(xié)商確定認購比例。該名股東在增資后所占股權比例將因此降低,但所持股權比例降低并不導致其股東資格的喪失,其他股東無權剝奪該名股東的股東資格。 公司法 第三十五條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
-
股東行使訴訟權的意思是什么青海在線咨詢 2022-08-13股東代表訴訟權,一般是指當公司怠于通過訴訟追究公司機關成員責任或?qū)崿F(xiàn)其他權利時,由具備法定資格的股東為了維護公司利益,并出于追究這些成員責任或?qū)崿F(xiàn)這些權利之目的,依據(jù)法定程序代表公司提起訴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