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是指勞動爭議糾紛案件當事人因勞動爭議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其保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定期間。由于我國對勞動爭議的處理實行仲裁前置制度,一旦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發(fā)生勞動爭議,只有先向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申請仲裁,等仲裁機構作出相應的實體或程序性處理后,當事人才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所以,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對當事人顯得非常重要,有時候具有決定性作用。
隨著我國已經頒布并將于今年5月1日實施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出臺,社會各界普遍有一種認識,即當事人申請勞動仲裁的時效將得以大大延長。然而,仔細分析對照有關規(guī)定,結合司法實踐后可以看到,其實并不能一概而論地得出這個樂觀的結論。
一、現行規(guī)定下的勞動爭議仲裁時效
我國現行有關勞動立法對勞動仲裁時效的規(guī)定可以說政出多門,給當事人理解和運用帶來很大的障礙。
1、《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的規(guī)定
從1993年7月6日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二十三條規(guī)定:當事人應當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六個月內,以書面形式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勞動部辦公廳在1994年8月16日發(fā)布的《關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勞動爭議處理條例〉第二十三條如何理解的復函》中明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是指有證據表明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日期,或者根據一般規(guī)律推定權利人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的日期,即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是勞動爭議仲裁申訴時效的開始。因此,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不應從侵權行為終結之日起計算。
可見,在此《條例》規(guī)定下,勞動爭議仲裁時效是明確的,即從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算的六個月。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規(guī)定
1995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八十二條規(guī)定: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應當自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起六十日內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這一規(guī)定看似明了,其實不夠嚴密,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其中的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是指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和義務作出處分決定之日,還是勞動關系當事人因勞動權利義務問題發(fā)生分歧,并有一方向對方明確主張權利遭拒絕之日?不得而知。正因為存在這樣的疑惑,緊跟著出臺了相應的補充性規(guī)定。
1995年8月4日,勞動部印發(fā)了《關于貫徹執(zhí)行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的通知(勞部發(fā)〔1995〕309號),其中規(guī)定: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是指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
3、理解上的分歧和困惑
由于《勞動法》和《條例》的位階和效力不同,所以,《勞動法》實施后,原《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已經被《勞動法》的規(guī)定所取代,六十日說被明確,并且同樣明確了知道或應當知道說。但是,已經規(guī)定明確的這一時效制度,仍然不具有足夠的權威性。
一方面是出于對《若干意見》效力的質疑。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有關規(guī)定,該《若干意見》不屬于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所以,其關于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的解釋,就不具備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的權威和效力。正因為此,實務中,有的地方和機構就有了不再遵循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六十天之規(guī)定的法律依據。
另一方面是從勞動爭議的特殊性和保護勞動者權利出發(fā)。比如,有的企業(yè)長期經營不善,企業(yè)勞動人事管理水平不高,許多員工在沒有辦理任何手續(xù)的情況下就離開了單位,也沒有提出任何權利主張。等到他們有朝一日覺悟,意識到需要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權益時,如果一味堅持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六十日的話,這些勞動者的權利就很難得到有效救濟。而這樣的情況在我國各地比比皆是,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群體性社會矛盾。此外,相對于用人單位來說,勞動者處于弱勢地位,發(fā)生勞動爭議后,即便勞動者知道自己的權利被侵害,也出于保住飯碗、礙于情面等原因而暫時只好息事寧人,而等到矛盾激化,沒有商量余地的時候,勞動者想提起勞動仲裁,已經為時已晚。如果堅持知道或應當知道說,勞動者的合法權利事實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
4、仲裁實踐中的不同做法
可見,在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問題上,《勞動法》的相關規(guī)定存在著不合情理之處,加之我國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特殊性,在勞動仲裁時效的處理實踐中,出現了口徑不統(tǒng)一的現象。有的仲裁機構堅持知道或應當知道說,計算時效的起始時間點相對明確,從而容易確定該時效究竟何時終止,但這種做法的弊端是當事人,特別是勞動者的合法權利往往沒能得到充分保障,有保護強勢的嫌疑和可能。而有的仲裁機構則考慮到勞動爭議的特殊性,堅持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說,特別是注重從國情出發(fā),往往放松勞動爭議仲裁時效的起算時間點,把當事人特別是勞動者明確提出爭議甚至是仲裁之日才視為勞動爭議發(fā)生之日,而對當事人出于多種原因沒有利用的期限網開一面。這樣,有些勞動者已經過去了多時甚至好幾年的沉睡的權利一旦被舊事重提,也可能得到有效救濟。許多法制意識不強或處于弱勢地位的勞動者,正是憑著仲裁機構的這一寬容才追回了自己的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兩種做法中,顯而易見是前一種更加符合現行法律規(guī)定,但事實上,后一種做法在勞動仲裁實踐中也經常存在,也得到多有關司法機構的認同。比如,2002年2月6日,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一庭在《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針對用人單位拖欠勞動報酬問題,解釋道:如果用人單位未明示拒絕支付勞動報酬,或承認欠付勞動報酬,但未明確償付期日的,爭議發(fā)生時間可從勞動者追索之日起算。
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下的勞動爭議仲裁時效
即將于2008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以下簡稱《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可能是吸取了現行《勞動法》和《條例》對勞動爭議仲裁時效規(guī)定不統(tǒng)一的立法教訓,這次的《調解仲裁法》在這一問題上可謂畢其功于一役:既明確了起算時間點,即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又明確了時效長度,即一年。相比現行規(guī)定,直觀的變化是從六十日延長到了一年,延長了五倍;而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作為時效起算點,并不是這次首創(chuàng)。但問題在于,這次的《調解仲裁法》一次性規(guī)定了起算點和時效長度,所以,此后的勞動仲裁實踐中,在時效問題上,當事人和仲裁機構都將不能和在現行制度下一樣,利用立法當中的不統(tǒng)一、不嚴密性而擁有回旋余地。也就是說,《調解仲裁法》實施以后,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制度的剛性將大大增強。
正因為此,《調解仲裁法》雖然顯性地將仲裁時效延長到了一年,但與現行制度下事實上該六十日的時效在有些情況下存在被延長的可能性的事實相比,今年5月1日起的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從某種意義上,對有的當事人來說,是被縮短了。這應當引起所有勞動者、用人單位和有關部門的重視。
-
勞動爭議調解延長時效縮短仲裁期限
255人看過
-
如何爭議勞動仲裁時效
345人看過
-
勞動爭議仲裁時長:探究合理時長與仲裁質量
53人看過
-
勞動仲裁時效延長爭議仲裁免費
426人看過
-
仲裁與勞動爭議“仲裁”有何區(qū)別?仲裁與勞動爭議“仲裁”有何區(qū)
293人看過
-
勞動仲裁:勞動爭議的仲裁時效有效嗎
182人看過
仲裁時效是指權利人在法定期間內不行使權利,即喪失在訴訟時效期間內以法院強制程序追訴權利人的權利的制度。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規(guī)定,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 更多>
-
勞動仲裁受理時效一年,勞動爭議如何申請仲裁貴州在線咨詢 2022-05-10《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
-
勞動爭議訴訟時效與仲裁時效的關系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為一年四川在線咨詢 2022-05-05《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前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因當事人一方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或者向有關部門請求權利救濟,或者對方當事人同意履行義務而中斷。從中斷時起,仲裁時效期間重新計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在本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仲裁時效期間申請仲裁的,仲裁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
-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與勞動爭議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是什么樣的,如何處理云南在線咨詢 2022-02-08第四十八條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四十七條下列勞動爭議,除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外,仲裁裁決為終局裁決,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fā)生法律效力:(一)追索勞動報酬、工傷醫(y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不超過當地月最低工資標準十二個月金額的爭議;(二)因執(zhí)行國家的勞動標準在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等方面發(fā)生的爭議。第五十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
-
勞動爭議仲裁時效雙倍公司時效是怎樣的,勞動爭議仲裁時效如何確定寧夏在線咨詢 2022-03-18關于仲裁時效雙倍公司時效如下: 首先,《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其次,可細分為: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因拖欠勞動報酬發(fā)生爭議的,勞動者申請仲裁不受仲裁時效一年期間的限制。但是,所謂勞動報酬,是指勞動者因提供勞動而從用人單位應得的收入,體現的是按勞取酬原則,而勞動合同法規(guī)定的二倍工資,是為了切實保障勞動合同制度的實施,對用
-
勞動仲裁:勞動爭議的仲裁時效有效嗎香港在線咨詢 2021-11-18勞動仲裁有期限。仲裁法院裁定,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應當自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受理仲裁申請之日起45日內結束。案件復雜需要延期的,經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主任批準,可以延期并書面通知當事人,但延期期限不得超過15天。逾期未作出仲裁裁決的,當事人可以就該勞動人事爭議事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仲裁庭裁決勞動人事爭議案件時,部分事實已經清楚,可以先裁決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