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貸的房子離婚時房產怎么分割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對內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有貸款的房子分割根據(jù)以下情形處理: 該套房產屬于夫妻共同財產,在離婚時無論由哪一方取得該房產的所有權,均應由該方給予另一方房產價值一半的補償。 因此,如果雙方能夠協(xié)商解決房產歸屬問題,該房產的分割并不困難。比如由一方取得房產支付對方補償金并承擔銀行剩余債務即可。 如果雙方不能協(xié)商一致而通過訴訟解決房產歸屬的,由于該套房屋雖然取得了房產證但尚未還清貸款,銀行對該房屋享有抵押權,故通常認為此種房屋屬于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權的房屋。 法院一般不會對房產的歸屬直接做出判決,而是判決該房屋歸一方使用(通常是登記的產權人即借款人),并告知當事人在還清銀行貸款,涂銷抵押登記后再通過訴訟解決房屋產權的歸屬。
離婚房產有房貸的房子的分割:首先應當先協(xié)商分割,協(xié)商不成可以向法院起訴,由法院根據(jù)具體情形進行分配,法院一般按照照顧子女、女方和無過錯方權益的原則判決。如果是個人財產,則歸個人所有。
-
離婚時有房產證的房子怎么分割
在離婚時,夫妻雙方所爭議的房屋沒有房產證的情況下,只享有房屋占有、使用的權利,根據(jù)《婚姻法解釋二》的規(guī)定,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者尚未取得完全所有權的房屋有爭議且協(xié)商不成的,人民法院不宜判決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應當根據(jù)實際情況由當事人使
2021.03.27 132 -
沒有房產證的房子離婚時怎么分割
如果在離婚時沒拿到房產證的,法院在離婚判決時將會對房產不予處理。按照目前的情況,要是在離婚時還沒取得房產證的大部分是由于現(xiàn)在房子還在還貸中,因此還沒拿得房產證。這種情況下,離婚時想要分割房產的話,不管是夫妻一方婚前付了部分房款,婚后共同還貸
2021.02.13 159 -
沒有房產證的房子,離婚時房子怎么去分割
如果在離婚時沒拿到房產證的,法院在離婚判決時將會對房產不予處理。 按照目前的情況,要是在離婚時還沒取得房產證的大部分是由于現(xiàn)在房子還在還貸中,因此還沒拿得房產證。 這種情況下,離婚時想要分割房產的話,不管是夫妻一方婚前付了部分房款,婚后共同
2021.03.17 187
-
離婚房子有房貸怎么分割財產
離婚房子有房貸,分割夫妻共同財產的方式如下:雙方可以協(xié)商分割,也可以請人民法院判決。一般情況下,房產歸產權證上登記的一方獲得房產,該方要對另一方就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償還的貸款及增值部分進行補償。剩余未償
2022-05-15 15,340 -
婚后有房貸,離婚時房產怎么分割
可以分兩種情況處理:第一、該房產如果是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xié)議處理。不能達成
2021-05-27 15,340 -
離婚時房產怎么分割房子
1.離婚時雙方對尚未取得所有權或完全所有權的房屋有爭議的,法院不對房屋的所有權作出判決,只能判決房屋由誰使用,等到取得所有權后另行起訴,解決最終的所有權歸屬問題。 2.夫妻共同財產中的房屋價值及歸屬無
2022-04-17 15,340 -
離婚時有貸款的房子怎么分割
從你的陳述當中看出你們之間還是可以協(xié)商的,出現(xiàn)這個問題主要是雙方都缺少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個人認為你在提出離婚訴請時同時提出按揭房分割請求,但在實際分割時放棄自己的份額,憑法院文書到房產管理局過戶,這樣可
2022-02-04 15,340
-
01:07
離婚有房貸的房子怎么分割夫妻購買按揭房包括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婚前購買,另一種是婚后購買。首先對于婚前購買的按揭房,如果房產證所有人為夫妻兩人,則屬于共同財產。雙方可協(xié)商分割,若協(xié)商不成,由法院根據(jù)具體情況判決。若房產證上所有人只有一方,則房屋屬于該所有人的個人財
907 2022.04.17 -
01:20
有房貸的房子離婚如何分割夫妻離婚時,會對財產進行分割處理。如果夫妻共同財產中有按揭貸款買的商品房,通常的處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確認房子歸誰所有,由所有人償還剩余貸款,并給付另一方房屋的現(xiàn)值一半的折價款?;蛘咛崆斑€清貸款,由一方選擇房子的產權,且對參與共同還貸的另一
1,399 2022.04.17 -
00:43
離婚房子有貸款怎么分割離婚房子有貸款,房貸處理規(guī)定如下: 1、婚前一方貸款購買房屋,婚后夫妻共同還貸,離婚之后尚未還清的房貸屬于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由個人繼續(xù)償還; 2、如果房貸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例如結婚后雙方共同買房,那么房屋的貸款應當由夫妻雙方共同承擔。
530 202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