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起訴確認勞動關系的情況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若當事人對確認勞動關系的裁決書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fā)生法律效力。勞動爭議適用仲裁前置,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
《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勞動者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五十條當事人對本法第四十七條規(guī)定以外的其他勞動爭議案件的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期滿不起訴的,裁決書發(fā)生法律效力。
對內(nèi)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確認勞動關系不可以直接起訴,必須先申請仲裁。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需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勞動者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傷認定要求所需,要求確認勞動關系。 2、勞動者為補繳社會保險而要求確認某段期間與用人單位有勞動關系。
-
勞動關系證明能直接起訴么
應該是不可以的,在申請確認勞動關系后,必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不服才可以向法院起訴,也就是說必須仲裁前置后才起訴。勞動仲裁是勞動爭議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必經(jīng)程序。
2020.09.12 229 -
不能直接確定勞動關系么
不能直接確定勞動關系后,可以間接證明: 1、搜集載有勞動者名字的用人單位的各種文件; 2、搜集勞動者代表用人單位與其它實體或個人簽訂的文件等; 3、錄音、錄像、照片; 4、搜集網(wǎng)絡信息; 5、搜集手機短信與電話錄音; 6、搜集勞動監(jiān)察部門的
2020.06.26 118 -
不確認勞動關系直接認定工傷法律規(guī)定
未確認勞動關系,可以提前申請工傷認定。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九條、《工傷保險條例》第五條、第十八條的規(guī)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yè)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這說明,勞動法律法規(guī)為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設
2020.12.02 379
-
確認勞動關系可以直接起訴嗎?
確認勞動關系不能直接起訴,必須先申請仲裁。法律規(guī)定,發(fā)生勞動爭議的,勞動者應當先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021-11-02 15,340 -
確認勞動關系可以直接起訴嗎
確認勞動關系需先進行勞動仲裁,對仲裁結果不服的,在收到裁決書后15日內(nèi)起訴。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第 一、四款規(guī)定,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仲裁時效期間從當事人知道
2022-07-11 15,340 -
不確認勞動關系直接認定工傷
未確認勞動關系,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yè)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 這說明,勞動法律法規(guī)為
2022-05-16 15,340 -
不確認勞動關系能不能直接確認工傷
未確認勞動關系,可以申請工傷認定。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工傷保險條例》的規(guī)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yè)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 這說明,勞動法律法規(guī)為
2022-07-05 15,340
-
00:46
沒勞動合同怎樣確定勞動關系沒勞動合同的,可以通過其他的文件確定勞動關系。法律明確規(guī)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未按照規(guī)定與勞動者簽訂勞動的,可以通過工資支付憑證、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確定勞動關系,還可以通過用人單位
2,245 2022.04.17 -
01:07
勞動關系和勞務關系有什么區(qū)別我國勞動法并沒有嚴格規(guī)定,勞動關系以及勞務關系的性質(zhì)。但是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存在較大區(qū)別。二者最主要的區(qū)別就在于,勞動關系受到勞動法律制度的周全保護,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勞務關系就要受到一般民事合同法
6,395 2022.04.17 -
01:00
有借條可以直接起訴嗎有借條可以起訴,但是不一定能勝訴。民間借貸糾紛,主張還款的債權人需要提供相關債權憑證,即借條。除此之外,還需要證明出借款項已實際支付給借款方,并提供回單憑證等證明。最好明確知悉借款方身份信息,以便于法院通知被告應訴,也便于后續(xù)判決生效后的執(zhí)
3,90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