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適用于普通訴訟時效。即訴訟時效期為3年,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時計算。具體來說,如果借據(jù)注明還款日期,訴訟時效將從還款日期的次日起計算三年。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期限或協(xié)議不明確。貸款人可以敦促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nèi)返還。訴訟時效從債權人首次要求債務人償還開始計算。
一、借錢不還起訴時效是幾年
民間借貸中,如果寫明了還款日期,那么訴訟時效就從還款日期的次日起計算三年。沒有約定還款期限的,出借人可以隨時要求還款,但應當給予對方合理的寬限期,訴訟時效期間從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履行義務的寬限期屆滿之日起計算。
二、無期限借款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無期限借款合同的訴訟時效是三年,相關規(guī)定如下:
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債權人也可以隨時請求履行,但是應當給對方必要的準備時間。
因此,沒有約定履行期限或履行期限不明確的借款合同,債務人可以隨時履行,訴訟時效從債權人催告后、必要的債務履行準備期屆滿之次日起計算,但自債的關系成立時起超過20年,不予保護。因此,對于未定履行期限借款合同訴訟時效起算應從債權人主張權利而債務人拒不履行義務時開始計算,或者自債權人要求債務人履行債務的寬限期結束的次日開始計算。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民間借貸借條沒有時間限制,不存在多長時間時效,借條對借款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借款人可以隨時返還;貸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內(nèi)返還。借條有約定還款期限的,還款期限到期后債務人不還款的,民間借貸糾紛的訴訟時效是3年,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
普通訴訟時效是否包含民間借貸?
227人看過
-
民間借款訴訟時效的延長適用于
288人看過
-
民間借貸訴訟費用誰承擔,民間借貸訴訟時效
181人看過
-
普通訴訟時效和最長訴訟時效的適用
485人看過
-
2024民間借貸糾紛適用普通程序嗎
291人看過
-
民間借貸起訴時效是多久如何確定民間借貸訴訟時效
361人看過
訴訟時效,是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化的法律事實,又稱消滅時效,是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nèi)不行使權利,即在某種程度上喪失請求利益的時效制度。設立訴訟時效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促進法律關系安定,及時結束權利義務關系的不確定狀態(tài),穩(wěn)定法律秩序,降低交... 更多>
-
民間借貸糾紛二審適用民間借貸訴訟法嗎?新疆在線咨詢 2022-12-041、民間借貸糾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后,對一審判決結果不服的,進行二審時,適用《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2、《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 第一條本規(guī)定所稱的民間借貸,是指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進行資金融通的行為。 經(jīng)金融監(jiān)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從事貸款業(yè)務的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因發(fā)放貸款等相關金融業(yè)務引發(fā)的糾紛,不適用本規(guī)定。 第二條出借人向人
-
-
普通保證是否適用訴訟時效中斷陜西在線咨詢 2023-09-03一般保證并不適用于訴訟時效的中斷,根據(jù)《民法典》規(guī)定,保證期間不發(fā)生中止,中斷和延長,保證期間是可以由債權人和保證人自行協(xié)商確定的,如果在保證合同中沒有約定,保證期間應該是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以后的6個月之內(nèi)。
-
關于民間借貸借條的民事訴訟時效有幾年云南在線咨詢 2022-10-13訴訟時效是三年,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
訴訟時效適用于有效合同嗎?山東在線咨詢 2024-12-27關于合同無效的訴訟時效問題,法律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在實際操作中,這一問題常常引起爭議。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是肯定說。當事人主張合同無效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無效合同的法律后果返還財產(chǎn)、賠償損失。因此,確認合同無效是一種債權請求權,應當受到訴訟時效制度的限制。 另一種觀點是否定說。無效合同因其具有違法性,對無效合同實行國家干預原則,法院和仲裁機構均應主動審查并確認合同無效,而不應受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