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進行威脅訛詐,非法索取公私財物的行為。威脅訛詐的內容是:如不滿足行為人索取財物的要求,就將采取對被害人不利的行動。這個不利的行動,或是對被害人或其親屬實施暴力(包括殺害);或毀壞被害人的財產(包括放火燒房屋);或揭發(fā)、張揚被害人的隱私;或不讓被害人實現(xiàn)某種正當要求。
法律上規(guī)定的什么行為定為敲詐罪
行為人使用了威脅或要挾手段,非法取得了他人的財物,就構成了敲詐勒索罪的既遂,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
構成敲詐勒索罪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行為人以將要實施的積極的侵害行為,對財物所有人或持有人進行恐嚇。
例如,以將要實施殺害、傷害、揭發(fā)隱私、毀滅財物等相恐嚇。
由此可見,本罪只能以作為方式實施,不可能是不作為。
(二)行為人揚言將要危害的對象,可以是財物的所有人或持有人,也可以是與他們有利害關系的其他人。
例如,財務所有人或持有人的親屬等。
(三)發(fā)出威脅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
例如,可以當著被害人的面用口頭、書面或其他方式表示,也可以通過電話、書信方式表示;
可以是行為人親自發(fā)出,也可以是委托第三者轉達;
可以明示,也可以暗示,都不影響本罪的構成。
(四)威脅要實施的侵害行為有多種,有的可以是當場實現(xiàn)的,如殺害、傷害,有的是當場不可能實現(xiàn),必須日后才能實現(xiàn)的,如揭發(fā)隱私。
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威脅將要實施危害行為,并非意味著發(fā)出威脅之時不實施任何危害行為,例如威脅將要實施傷害行為,但在威脅發(fā)出之時實施相對輕微的毆打行為;
或者威脅將要實施殺害行為,但在威脅發(fā)出之時實施傷害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
脅從犯與從犯在法律上如何定義?
77人看過
-
從法律定義上看
418人看過
-
主犯與從犯在法律定義上如何區(qū)分?
231人看過
-
敲詐罪算暴力犯罪嗎,法律上如何認定
423人看過
-
法律上如何定義家暴
256人看過
-
收養(yǎng)關系從法律意義上如何解除
175人看過
-
敲詐勒索從犯認定標準,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江西在線咨詢 2023-11-10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或者輔助的作用的犯罪分子是從犯。對于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行為人是敲詐勒索罪的從犯的,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在法定刑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中從輕、減輕處罰。
-
掃黑除惡敲詐勒索從犯判多長時間,法律上該如何規(guī)定上海在線咨詢 2023-11-05掃黑除惡敲詐勒索,能構成敲詐勒索罪,對從犯應從輕、減輕處罰或免除處罰。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構成敲詐勒索罪的,一般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處或單處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
12歲以下敲詐罪如何判,法律上該如何規(guī)定河北在線咨詢 2023-10-10十二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若有敲詐行為,是不會承擔刑事責任的,但是其監(jiān)護人應當對其加以管教。我國《刑法》規(guī)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
法律上詐騙罪是應該如何定義的?陜西在線咨詢 2022-09-04【法律意見】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shù)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詐騙罪侵犯對象不是騙取其他非法利益。其對象,也應排除金融機構的。因本法已于第193條特別規(guī)定了。通常認為,該罪的基本構造為:行為人以不法所有為目的實施欺詐行為→被害人產生錯誤認識→被害人基于錯誤認識處分財產→行為人取得財產→被害人受到財產上的損失。一般詐騙罪一般詐騙罪與相同,經濟詐騙罪如集資詐騙、貸款詐騙
-
法律上對疑罪從無原則是如何定義的呢?北京在線咨詢 2022-08-19"疑罪"是指司法機關對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罪行輕重難以確證的情況,是司法實踐難以避免的常見現(xiàn)象。 "疑罪從無"原則是現(xiàn)代刑法"有利被告"思想的體現(xiàn),是無罪推定原則的具體內容之一。即:既不能證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證明被告人無罪的情況下,推定被告人無罪。"疑罪從無"的司法原則不僅僅是解決刑事疑案的技術性手段和原則,它的確立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它折射出我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對法律價值的重新協(xi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