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復議機關是指依照法律的規(guī)定,有權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這種組織的特征是:
第一,行政復議機關是行政機關;
第二,行政復議機關是有權行使行政復議權的行政機關;
第三,行政復議機關是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復議權,并對行為后果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行政機關。如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政府的組成部門包括公安、司法、海關。工商管理、教育、衛(wèi)生等部門,都可以作為行政復議機關。
行政復議機關的種類:
哪些行政機關可以作為行政復議機關,也就是具體行政復議案件由哪個行政機關管轄,按照行政復議法規(guī)定,
一是向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
二是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是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當事人可以作出選擇,可以向該部門的本級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比如,要對縣公安局的決定申請行政復議,當事人可以找縣政府,也可以找上一級公安部門。
三是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當事人可以作出選擇,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向國務院申請裁決,由國務院依法作出最終裁決。
四是對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管理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家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另外,行政復議法還對幾種情況作出特別規(guī)定:對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分別向直接管理該組織的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或者國務院部門申請行政復議;對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撤銷前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繼續(xù)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
行政復議不服判決如何上訴,行政復議機關的種類
178人看過
-
【海關】海關行政復議的特征
117人看過
-
特別行政復議規(guī)定:公安機關與普通行政復議的不同
62人看過
-
票據法律關系的種類與特征
479人看過
-
行政復議機關復議內容
234人看過
-
行政復議機關與行政復議申請人:維權路徑的區(qū)別
278人看過
行政復議機關,是指依照法律規(guī)定,有權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依法對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并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行政復議機關主要有: (1)作出被申請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主體。如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所屬部門作出的具體行... 更多>
-
行政復議機關對具體行政行為分為哪些種類?臺灣在線咨詢 2022-07-27行政復議機關在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時,認為其依據不合法,本機關有權處理的,應當在30日內依法處理;無權處理,應當在7日內按照法定程序轉送有權處理的國家機關依法處理。處理期間,中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審查。
-
行政復議的范圍越權行政復議的種類澳門在線咨詢 2022-08-12對沒有法律、法規(guī)授權的公安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派出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內設機構所屬的公安機關或者設立該派出機構的公安機關的上一級公安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
特殊工種行政復議上海在線咨詢 2022-08-21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計算依照下列規(guī)定辦理:當場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自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計算; 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直接送達的,自受送達人簽收之日起計算;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郵寄送達的,自受送達人在郵件簽收單上簽收之日起計算,沒有郵件簽收單的,自受送達人在送達回執(zhí)上簽名之日起計算; 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通過公告形式告知受送達人的,自公告規(guī)定的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
-
行政復議請求種類的事!浙江在線咨詢 2022-11-02一共有四種情況。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8條的規(guī)定,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對被申請人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提出意見,經行政復議機關的負責人同意或者集體討論通過后,按照下列規(guī)定作出行政復議決定: (1)具體行政行為認定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合法,內容適當的,決定維持; (2)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 (3)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出具體
-
不當XX的行政復議種類是什么種類?甘肅在線咨詢 2022-07-31不當得利返還的標的一般包括兩種: 1、返還原物:即當原物尚存時,應返還原物 2、價額償還: 關于價額的計算方法,通說認為,當受益人所受利益為勞務時,其價額為勞務的通常報酬;當原物因附合而喪失所有權時,應以因附合對于受益人所生的利益即物的升值為標準;當原物因他人侵權而滅失時,應以受益人所得賠償額為限;當原物被消耗時,應以消耗時的市場價格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