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撤銷權行使的主體有哪些
撤銷權行使的主體即撤銷權的主體,是因債務人的行為而使其債權受到損害的債權人。這里所說的債權必須是以財產(chǎn)的給付為標的的債權,但不限于金錢債權,凡是以財產(chǎn)權為標的債權,債權人均可行使撤銷權。因此,以勞務為標的的債權則不發(fā)生撤銷權的問題,當然,如果這類債權由于不履行而變?yōu)?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ookingeasy.cn/citiao/3401773239439596942.html">損害賠償之債時仍可成立撤銷權。另外,撤銷權主體的債權要因債務人的行為而受到損害,因此,設有抵押權或者質(zhì)權的債權,債務人雖減少其他財產(chǎn)或者增加負擔,其清償并不發(fā)生困難,則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當然,如果擔保物的價值低于其被擔保的債權額的,債權人就不足之差額可以行使撤銷權。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撤銷權的成立不以債權人的債權已屆清償期為條件。
撤銷權的行使應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以訴訟的形式為之,債權人提起撤銷權訴訟的,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債權人提起撤銷權訴訟時只以債務人為被告,未將受益人或者受讓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該受益人或者受讓人為第三人。債權人提起撤銷權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放棄債權或轉(zhuǎn)讓財產(chǎn)的行為,人民法院應當就債權人主張的部分進行審理,依法撤銷的,該行為自始無效。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債權人以同一債務人為被告,就同一標的提起撤銷權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合并審理。
二、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是什么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所支付的律師代理費、差旅費等必要費用,由債務人負擔;第三人有過錯的,應當適當分擔。
一般而言,撤銷權成立的客觀要件應由債權人加以證明,債權人不能證明者不成立撤銷權;撤銷權成立的主觀要件應由債務人或者受益人承擔證明責任,即只要債務人實施了害及債權人債權的行為或者受益人受讓了利益即可推定有詐害的意思,除非債務人或者受益人舉出反證將之推翻。
-
行使撤銷權的主體是什么,撤銷權的行使方式
52人看過
-
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撤銷權的行使期限
360人看過
-
民法典撤銷權行使范圍
463人看過
-
撤銷權的使用范圍
478人看過
-
破產(chǎn)撤銷權權力行使范圍包括哪些
154人看過
-
在貸款合同中撤銷權的行使范圍是什么
137人看過
撤銷權是撤銷權人依其單方的意思表示使合同效力溯及既往的消滅的權利。因撤銷原因不同,撤銷權人也不同。 在重大誤解中,誤解人是撤銷權人;顯失公平中,遭受明顯不公的人是撤銷權人;欺詐、脅迫中,受欺詐、受脅迫的人是撤銷權人。撤銷權是訴權,只能通過法... 更多>
-
撤銷權行使的效力, 撤銷權效力范圍是什么云南在線咨詢 2022-10-16在成立撤銷權的情形下,債務人的債權人中的任何一人均有權以自已的名義,以訴訟的方式,行使撤銷權?;趥鶛嗳诵惺钩蜂N權,被撤銷的債務人的行為即歸于消滅,并自始無效。
-
撤銷權行使的范圍和期限臺灣在線咨詢 2022-10-22撤銷權行使的范圍及期限在我國學說上,一般認為撤銷權的目的在于保全所有一般債權,因此其行使范圍,不以保全行使撤銷權的債權人享有的債權額為限,而應以保全全體一般債權人之全部債權為其限度。(51)但《合同法》未采納此一見解,而是規(guī)定“撤銷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第74條第2款前段)。由此規(guī)定,可以反映出《合同法》似采撤銷效果的相對效果說,意在盡可能小地影響交易的安全。不過,在詐害行為的標的物為
-
撤銷權的行使方式有哪些撤銷權行使的對象有山西在線咨詢 2022-05-13一、撤銷權行使的對象有哪些 撤銷權,又稱廢罷訴權,是指債權人在債務人與他人實施處分其財產(chǎn)或權利的行為危害債權的實現(xiàn)時,得請求法院予以撤銷的權利。撤銷權為實體法上的權利;撤銷權為附屬于債權的權利;撤銷權是一種綜合性權利,具有形成權和請求權的性質(zhì)。 行使的對象是人還是與債務人發(fā)生交易行為的第三人(或者受讓人),應視具體情況確定。 1、如果債務人實施的是單方行為,如單方放棄債務,則應以債務人為被告。 2
-
民法典撤銷權行使范圍內(nèi)蒙古在線咨詢 2023-07-17《民法典》規(guī)定,撤銷的行使范圍如下: 一、債務人放棄其債權、放棄債權擔保。 二、債務人無償轉(zhuǎn)讓財產(chǎn)。 三、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zhuǎn)讓財產(chǎn)、以明顯不合理的高價受讓他人財產(chǎn)或者為他人的債務提供擔保。
-
撤銷權行使的主體只能是嗎河南在線咨詢 2022-11-01根據(jù)合同法第54條的規(guī)定,享有撤銷權的應只是合同的當事人一方,即在重大誤解合同中之誤解方、在顯失公平場合中之受到重大不利之方、在欺詐脅迫合同中之受欺詐方受脅迫方、在乘人之危情形下之處于危難境地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