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憲法內容來說,憲法結構屬于形式上的東西,但是這種形式上的安排對于我們更好的理解憲法內容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在一定意義上說,憲政建設的發(fā)展不僅僅體現(xiàn)在憲政價值的弘揚、憲政理念上的更新上,而且首先還更為直觀的體現(xiàn)在憲法結構的安排上。因此,從百年立憲中的歷次憲法的結構演變中可以管窺我國憲政發(fā)展的百年進程。通過對百年中的六部最具典型性的憲法的基本結構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憲法結構在百年憲政進程中主要百年憲政進程中的憲法結構及其發(fā)展特點呈現(xiàn)出一下幾個特點:
第一,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在百年憲法發(fā)展中,中國的憲法結構呈現(xiàn)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征,這種階段性特征主要是指,在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我國憲法結構具有中不同的結構特征。從整體上來看,根據每個時期的憲法結構的主體特征的不同,可以將我國的憲法結構的演變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清末立憲時期,這一時期由于處于立憲預備、憲政萌芽時期,對于憲政理念和憲法價值還缺乏深刻的認識,因而這一時期的憲法結構就表現(xiàn)的尤為簡單,如《欽定憲法大綱》就只有短短的兩個部分組成,總共才23個條文。第二階段是中華民國時期,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和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為代表。在這一階段中,隨著民主憲政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憲政實踐的逐步開展,憲政建設逐步步入正軌,立憲的技術逐漸走向成熟,表現(xiàn)在憲法結構上,就是各個時期憲法的結構逐漸趨向合理,憲法結構和憲法內容逐漸有機的融為一體,憲法價值與憲政理念通過憲法結構本身就可以有效的表達出來。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到現(xiàn)今的憲政發(fā)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54憲法所確立的憲法結構模式已經成為新中國立憲的范本,75憲法、78憲法和82憲法的憲法結構都深深銘刻著54憲法的烙印,成為54憲法的一個縮影。所以,新中國所通過的四部憲法在結構上可謂一脈相承,都是遵循著54憲法所確立的序言加正文模式。
第二,結構形式上的多樣性。憲法內容總要表現(xiàn)為一定的形式,不同時期的憲法可能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在百年憲政發(fā)展中,我國憲法也呈現(xiàn)了不同的形式,形成了憲法結構的多樣性特征。在清末立憲時期,憲法結構主要是指《欽定憲法大綱》所確定的兩結構模式:作為主體的君上大權和作為附錄的臣民權利義務。在這兩結構的關系中,表征國家權力的君上大權是作為正文出現(xiàn)的,而表征基本權利的臣民權利義務是作為附錄出現(xiàn),君上大權置于臣民權利義務之前,這種結構本身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立憲預備期的中國對國家權力和基本權利關系的認識情況。在中華民國時期,伴隨著對憲法功能的認識深化,憲法結構上也有了重要的變化,呈現(xiàn)出了多章節(jié)結構的特征,如《臨時約法》為七章結構,《中國民國約法》為十章結構,1923年《憲法》為十三章結構,1946年憲法為十四章結構。憲法結構的增多表明了憲法調整領域的擴大和調整內容的細化。而到了新中國時期,54憲法所確立的四結構模式成為了憲法結構的模本,我們歷次修憲總也沒有突破54憲法的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和國旗、國徽、首都模式。這樣一來,我國歷史上的憲法在結構上還沒有出現(xiàn)完全相同的情況,而且在結構上差別迥異,結構最多的如1946年憲法多達十四章,少的如新中國憲法只有四章。而且,有的憲法結構中在正文之前列有序言,而有的則沒有序言,開門見山直接規(guī)定憲法正文。這樣,在憲法結構上就表現(xiàn)出了鮮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特征。當然,憲法結構的多少并不是判斷憲法好壞的標準,憲法結構究竟是多少章為宜也沒有判別標準。但是,憲法結構和憲法內容之間的關系問題卻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一
第三,發(fā)展趨向上的穩(wěn)定性。在我國百年的憲政史上,憲法的制定往往是依附于政治力量而進行的,由于在新中國成立前的半個世紀里,戰(zhàn)火頻仍,政權交替,因而立憲之事頻頻發(fā)生。憲法不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結構都處于變幻不定之中。在新中國成立后,54憲法所確立的序言加正文四結構模式成為我國憲法所遵循的基本模式,這樣,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變化之后,我國憲法結構逐步趨向于穩(wěn)定。盡管在具體的結構順序上,可能隨著憲法認識的深化而有所變化,但是總的結構模式還是基本定型。如在82憲法修正之時,出于對權利優(yōu)先于權力。權力來源于權利憲政理念的尊重,我們將54憲法中的第二章國家機構、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結構安排調整為了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國家結構,其寓意在于表明憲法中的基本權利優(yōu)先于國家權力的憲政理念。這種結構順序上的微調并沒有改變54憲法所確立四結構模式。當然,憲法結構的穩(wěn)定性并不意味54憲法的結構模式就是完美無瑕,無須在變了,事實上,民國時期四部憲法的某些具體結構在現(xiàn)在看來仍然有一些借鑒之處,如1914年憲法中的會計、1923年憲法中的憲法之修正解釋及其效力、1946年憲法中的中央與地方之權限等章節(jié),對于我們現(xiàn)行憲法的結構完善都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參考價值。
-
我國憲法發(fā)展史
425人看過
-
未成年身心發(fā)展的基本特點
60人看過
-
我國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特點
388人看過
-
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憲法的基本原則嗎
330人看過
-
憲法基本架構
146人看過
-
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及特點
208人看過
憲法結構是指一個國家基本法規(guī)的組織框架和內部體系,它規(guī)定了國家政權的組成、職權分配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核心內容。 憲法結構的設立旨在確保政府的合法性、權力的制衡和公民的權利保障。這種結構通常包括憲法的序言、章節(jié)、條款等組成部分,明確了... 更多>
-
基本是我國的特點和基本特征湖北在線咨詢 2022-10-29我國現(xiàn)行養(yǎng)老保險制度的特征(1)我國現(xiàn)行的養(yǎng)老保險制度是“統(tǒng)賬結合”制度。統(tǒng)賬結合識社會統(tǒng)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簡稱,即社會統(tǒng)籌和個人賬戶共同組成我國城鎮(zhèn)職工的基本養(yǎng)老保險制度。(2)從制度設計的基本結構來看,我國統(tǒng)賬結合養(yǎng)老保險制度類似于部分基金制,即現(xiàn)收現(xiàn)付和將來支付兩種方式相結合。(3)但是在具體內容上,我國的統(tǒng)賬結合制與部分基金制又完全不同:①現(xiàn)收現(xiàn)付(社會統(tǒng)籌)部分的資金籌措方式不同。部分
-
2024年憲法的基本結構有哪些寧夏在線咨詢 2024-09-17雖然各國憲法結構不盡一致,但從基本方面看,憲法一般有以下幾部分構成: (一)序言,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憲法有序言,序言是將某些不宜以憲法規(guī)范的形式表達出來,但又不得不表明的或總結或綱領或立場或原則等等表現(xiàn)出來。能夠反映憲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憲法規(guī)范的序言具有法律效力,反之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憲法的正文,一般包括國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家標志以及憲法自身的實施保障
-
基本憲法的主要特征江蘇在線咨詢 2023-02-25憲法的基本特征如下: 1.《憲法》的內容規(guī)定的是國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 2.《憲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是一切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的最高行為準則。 3.《憲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嚴格、復雜。
-
我國現(xiàn)行憲法的結構體系中對對于建立憲法的基本規(guī)定主要包括哪些?江西在線咨詢 2022-03-01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由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所制定,用以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權,是這一階級的勝利成果。從憲法的階級實質來看,現(xiàn)代憲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個類型,即資產階級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無產階級建立政權后,也需要用憲法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不盡相同,但它們的階級本質一樣。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都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之上,以發(fā)展生產力和保護公共財產
-
制憲權的基本特征河北在線咨詢 2022-01-25制憲權的正當性。制憲權的行使要服從一定的制憲目的,遵循憲法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制憲權是階級性與公共性的統(tǒng)一,制憲權反映特定階級的根本意志,具有階級性。同時,制憲作為人類治理國家經驗的總結與升華,又在客觀上反映著社會公共職能,具有公共性。制憲權的統(tǒng)一性。制憲權作為一種權限,其存在的形態(tài)具有完整性和統(tǒng)一性,不可分割轉讓。制憲權的自立性。制憲權是主權國家獨立意志的體現(xiàn),它的運用過程與制憲內容,體現(xiàn)特定民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