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主觀故意的司法認定是什么?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主觀故意的司法認定主要如下:
(一)“持卡人”的理解與認定
從主體上看,惡意透支的主體必須是特定的,即信用卡的持卡人。實踐中,絕大多數(shù)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都由合法持卡人本人實施,也存在實際用卡人與登記持卡人不一致,實際用卡人惡意透支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何認定犯罪主體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法律問題,對此,應當區(qū)分不同情況具體分析。
首先,登記持卡人與實際持卡人不一致,登記持卡人不知曉信用卡被申領使用的情況。如果實際持卡人持有的信用卡登記人不是自己,而登記人本身又不知曉信用卡申領使用,說明存在騙領或冒用信用卡的情況,使用以虛假身份證明騙領的信用卡,應適用《刑法》第196條第1款的規(guī)定。同時,如果非法持卡人冒用他人信用卡,并進而惡意透支的,應當適用《刑法》第196條規(guī)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條款。上述兩種情況,實際持卡人不屬于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的主體,登記持卡人本身并非行為主體,自然也不屬于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的主體。
其次,登記持卡人與實際持卡人不一致,登記持卡人知曉信用卡被申領使用的情況。在登記持卡人和實際持卡人沒有共謀,不構成共同犯罪的情況下,當?shù)怯洺挚ㄈ伺c實際持卡人不一致時,筆者認為,實際持卡人不屬于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所規(guī)定的“持卡人”。
最后,登記持卡人與實際持卡人成立信用卡詐騙罪共同犯罪的情況。在典型的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共同犯罪中,信用卡登記持卡人與實際使用人事先共謀,在犯意與犯罪行為兩方面均有溝通,這種情況下,實際用卡人和登記持卡人構成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共同犯罪。在共同犯罪中,不可能要求每個共犯人均為持卡人,只要各行為人對于惡意透支行為具有共同的犯意、犯罪行為,就可以成立共同犯罪。
(二)“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理解與認定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成立的前提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構成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犯罪,客觀上要求持卡人對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期限透支是明知的,而且主觀上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這是區(qū)分善意透支與惡意透支的重要標準。根據(jù)2009年1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十問題的解釋》第6條規(guī)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jīng)發(fā)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三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196條規(guī)定的‘惡意透支’。
1.區(qū)分善意透支與惡意透支
透支是指在銀行設立賬戶的客戶在賬戶上已無資金或資金不足的情況下,經(jīng)過銀行批準,允許客戶以超過其賬上資金的額度支用款項的行為。透支實質上是銀行借錢給客戶,也是信用卡得以存在和運作的制度基礎。對于什么是善意透支,學界一直存在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善意透支是指信用卡持有人在銀行設定透支金額限額和規(guī)定透支期限內透支的行為,即持卡人遵照信用卡章程和有關協(xié)議的規(guī)定,在規(guī)定的限額和規(guī)定透支期限內透支,并及時償還透支款項和透支息的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善意透支應該包括正常的善意透支,即包括第一種觀點;也包括善意的不當透支,是指持卡人雖然超越了信用卡章程及有關協(xié)議規(guī)定的限額或期限透支,但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銀行催收后,能夠及時歸還透支款項及支付透支利息的行為。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因為善意不當透支的行為人雖然超越規(guī)定透支,但其一般是無意的,由于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就無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持卡人仍需依事前與銀行簽訂的合同規(guī)定和協(xié)議加倍償付利息。
所謂惡意透支,根據(jù)《刑法》第196條第2款的規(guī)定,是指信用卡的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由此可見,惡意透支必須有兩個要件:一是主觀上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二是透支后經(jīng)銀行有效催收仍拒絕歸還。
善意透支與惡意透支的不同點在于透支的目的是否意欲非法占有透支款,前者是為了先用后還,在信用卡發(fā)行機構允許的條件內進行透支,而且行為人有在期限內歸還透支款和利息的內心意思,而后者是意欲將透支款非法占為己有,根本不想歸還或者根本沒有能力歸還。犯罪性惡意透支屬于惡意透支,當然在認定時必須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行為人有客觀構成要件中的違法行為,但不具有非法占有透支款項的目的時,不能認定為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而應定性為善意透支中的不當透支,承擔行政責任或者民事責任。
2.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認定
根據(jù)2009年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限透支,并且經(jīng)發(fā)卡銀行兩次催收后超過3個月仍不歸還的,應當認定為惡意透支。按照上述規(guī)定,“超期限或限額”的透支要轉化為犯罪性的惡意透支,必須是持卡人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自收到發(fā)卡銀行兩次催收通知之日起3個月內仍不歸還、數(shù)額較大即為惡意透支。因此,在審查起訴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的司法實踐中,存在以發(fā)卡銀行催收后是否歸還來認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同時,2009年司法解釋規(guī)定了應認定為具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六種行為,包括:明知沒有還款能力而大量透支無法歸還的,肆意揮霍透支資金無法歸還的,透支后逃匿、改變聯(lián)系方式,逃避銀行催收的,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chǎn),逃避還款的,使用透支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其他非法占有資金,拒不歸還的行為。行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一般通過客觀行為推定。在推定過程中,要注意區(qū)別具有主觀惡性的拒不歸還與存在合理的客觀因素的不能歸還,前者是主觀不愿,屬于惡意透支,后者是客觀不能,本質上屬于善意透支中的不當透支。(三)催收要件的理解與認定
立法規(guī)定以“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后仍不歸還的行為”為懲罰規(guī)制對象,“經(jīng)發(fā)卡銀行催收仍不歸還的行為要件”(簡稱催收要件)既是惡意透支構成的法定要件,又是確定一般透支行為成為惡意透支犯罪的界線,還是判別透支行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法定方法。因此,催收要件的理解對于信用卡惡意透支犯罪的認定有重要意義。
1.催收行為有效性的認定
對于催收的有效性問題,原則上應當以銀行證明其催收已經(jīng)及于持卡人本人,否則不能認定催收的效力。而其最有效方式就是由持卡人在銀行催收回執(zhí)上簽字確認。如果持卡人無法找到,則應允許銀行采用事先約定的掛號郵寄、電話聯(lián)系等方式,但此種情況應當允許持卡人進行反證。如果持卡人確有證據(jù)證明其未收到催收函,比如因工作或者學習需要,出國在外,未能及時收到銀行的催收函,則其催收行為應當不發(fā)生效力。但是如果持卡人在透支后,故意采取更換住址或者聯(lián)系方式等逃避銀行的催收,只要銀行有證據(jù)證明其已按照信用卡協(xié)議填寫的持卡人聯(lián)系地址郵寄了催收函,即可認定催收的效力。對于催收的形式,筆者認為應當以書面形式為主,如果銀行采用電話、郵件等方式催收的,銀行應當證明其催收確實送達持卡人本人,否則無效。
2.催收時間的計算
催收通知持續(xù)時間是催收后3個月,這在法律解釋中有明確規(guī)定,但催收時間從什么時候開始起算,法律沒有規(guī)定。從法條的文意中,能明確看出是從催收送達受領時起算。催收通知持續(xù)時間是因發(fā)生催收送達受領而開始的,并要經(jīng)過3個月不可變更時間而終結。3個月的起點應從第二次催收之日算起。2009年司法解釋將催收要件確定為兩次催收后,正是出于刑法謙抑性的考慮,因此,應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從第二次催收后開始計算。兩次催收是否要求有時間間隔,法律并無明文規(guī)定,實際間隔以銀行提供的兩次催收的證據(jù)具體判斷,但銀行兩次催收不應是同一天內的連續(xù)行為,應給予透支人合理的反應期間。
3.催收后還款行為的認定
刑法明確規(guī)定“催收不還”才構成惡意透支,實踐中必須嚴格執(zhí)行此規(guī)定,凡是持卡人在銀行催收后3個月內歸還了透支款的,不能認定其構成犯罪;對于未經(jīng)催收或者催收后未滿3個月歸還透支款的,也不能啟動刑事追訴程序。關于在銀行兩次催收后,持卡人還款行為的認定,根據(jù)解釋規(guī)定,“惡意透支的數(shù)額,是指在第一款規(guī)定的條件下持卡人拒不歸還的數(shù)額或者尚未歸還的數(shù)額。不包括復利、滯納金、手續(xù)費等發(fā)卡銀行收取的費用?!币虼?,惡意透支犯罪的透支金額指的是透支本金,因為信用卡詐騙罪為數(shù)額犯,所以如果持卡人在催收后部分歸還了透支款,應在認定持卡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前提下,計算未歸還的透支款是否達到“數(shù)額較大”的判斷標準,只要未歸還的部分仍然達到數(shù)額較大的標準,就應當認定為信用卡詐騙罪。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修改《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決定》: 第八條 惡意透支,數(shù)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五十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較大”;數(shù)額在五十萬元以上不滿五百萬元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巨大”;數(shù)額在五百萬元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條規(guī)定的“數(shù)額特別巨大”。
-
惡意透支信用卡的類型,惡意透支信用卡如何認定
57人看過
-
對惡意透支之信用卡詐騙罪主流觀點的駁斥
175人看過
-
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如何認定,怎么認定信用卡詐騙
226人看過
-
信用卡惡意透支是指?惡意透支了,就一定是詐騙罪嗎
164人看過
-
惡意透支型信用卡詐騙罪與其他詐騙方式
148人看過
-
惡意透支信用卡犯罪是非典型信用卡詐騙行為
370人看過
法律綜合知識是指涵蓋法律領域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論、法律制度、法律實務等方面的內容,涉及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多個法律領域。... 更多>
-
什么是信用卡詐騙,信用卡詐騙罪中的惡意透支、惡意透支?甘肅在線咨詢 2022-03-04信用卡詐騙(又叫信用卡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信用卡管理法規(guī),利用信用卡騙取財物數(shù)額較大的詐騙行為。使用信用卡進行惡意透支,信用卡的透支,是指持卡人在其發(fā)卡銀行信用卡帳戶上資金不足或已無資金的情況下,經(jīng)過銀行批準,持卡人仍可使用信用卡進行消費。信用卡的透支,實質上是銀行向持卡人提供的消費信貸、即允許持卡人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先行消費,以后再由持卡人補足資金,并按規(guī)定支付一定的利息。在我
-
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中的惡意透支、惡意透支分別指的什么香港在線咨詢 2022-02-07第四項為惡意透支的?!缎谭ā返谝话倬攀鶙l有下列情形之一,進行信用卡詐騙活動,數(shù)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shù)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jié)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chǎn):(一)使用偽造的信用卡的;(二)使用作廢的信用
-
利用信用卡惡意透支詐騙罪中,惡意透支的行為,應如何認定善意透支山西在線咨詢 2022-01-23利用信用卡進行惡意透支的詐騙犯罪活動,行為人在主觀上應當具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行為上表現(xiàn)為拒不償還透支款或者在大量透支后潛逃、隱瞞身份,以逃避還款責任。善意透支和惡意透支的本質區(qū)別就在于行為人具有不同的主觀故意,在客觀表現(xiàn)上都是造成了透支,但前者的行為人是為了先用后還,屆時將歸還透支款和利息;而后者是為了將透支款占為己有,根本不想償還或者也沒有能力償還,因此,在行為上表現(xiàn)如超過規(guī)定限額或者規(guī)定期
-
信用卡詐騙罪中惡意透支的認定及處罰標準是什么?如何認定惡意透支廣東在線咨詢 2022-01-23第一,在司法解釋中,對“惡意透支”增加了兩個限制條件:一是發(fā)卡銀行的兩次催收;二是超過三個月沒有歸還所欠款項。這里面就排除了因為沒有收到銀行的催款通知或者其他的催款文書、而沒有按時歸還的行為。持卡人沒有接到有關通知或者文書而導致過了一定的期限沒有歸還的,不屬于“惡意透支”。 第二,因為“惡意透支”這種信用卡詐騙犯罪是故意犯罪,因此在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這是該行為犯罪非常重要的構成要件。“非法
-
惡意透支信用卡詐騙罪如何認定,怎么認定信用卡詐騙香港在線咨詢 2021-03-19我國刑法將使用偽造、作廢的信用卡和冒用他人的信用卡犯罪(下稱使用型犯罪)與惡意透支的信用卡犯罪(下稱透支型犯罪)規(guī)定在同一條文之中,統(tǒng)稱為信用卡詐騙罪,但實際上使用型犯罪與透支型犯罪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透支型犯罪在刑法的構成要件上與使用型犯罪相比,有其特殊的地方:(1)惡意透支的主體是“持卡人”,而使用型犯罪則并不限于“持卡人”。所謂“持卡人”,是指直接向銀行申辦并核準領取信用卡的人,也就是享有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