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與公司簽合同是一定要章的。具體而言,公司要簽合同的話,那么是必須要有公章的,否則是不能成為合法有效的合同的,而公章是指機關、團體、企事業(yè)單位使用的印章,并且合同專用章是指在合同上加蓋合同專用章是指合同當事人經過協(xié)商,在達成的書面合同上各自加蓋本公司的合同專用印章的行為。因此是必須要有用章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公司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guī)定,由董事長、執(zhí)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并依法登記。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應當辦理變更登記。
一、收據蓋什么章
一個企業(yè)法人領取了營業(yè)執(zhí)照以后,就可以刻制三枚公章并在工商局備案:公章、合同專用章和財務專用章。那么在開具收據的時候,應該蓋的什么章呢?可以蓋財務章,可以蓋公章,不能蓋合同章。收據屬于財務結算票據,蓋財務章是毫無疑問的。公章在所有印章中具有最高的效力,是法人權利的象征。除法律有特殊規(guī)定外(如發(fā)票的蓋章),均可以公章代表法人意志,對外簽訂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具有極高的法律效力,凡是以公司名義發(fā)出的信函、公文、合同、介紹信、證明或其他公司材料均可使用公章。合同專用章,單位對外簽訂合同時使用,可以在簽約的范圍內代表單位,單位需承受由此導致的權利義務;在實際工作中,公章可以代替合同專用章使用。但是收據不是合同,合同專用章并不適用。此外還要提醒的是,發(fā)票必須是單位財務印章或者發(fā)票專用章,公章是不可以的哦。
二、合同中公章和合同章的區(qū)別是什么?
定義不同:公章,指的是機關、團體又或者是企事業(yè)單位使用的印章;合同專用章,指的是在簽訂書面合同時加蓋的印章;用途不同:公章,多用于公司對內對外的正式信函、文件以及報告;合同專用章,多在公司簽訂書面合同時加蓋。不論合同章還是公章,都具有法律效力。
-
和公司簽一份合同,有公司印章,有效嗎
294人看過
-
簽勞動合同公司蓋公章和蓋合同章一樣嗎?
458人看過
-
總公司蓋章分公司簽合同可以嗎?
426人看過
-
簽訂合同一定要填公司名嗎
68人看過
-
公司公章與公司合同專用章對比有何不同
170人看過
-
一般公司簽合同用假章違法嗎
480人看過
書面合同是以文字表述形式按一定格式記載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議的合同。書面合同一般適用于計劃的、規(guī)范性的、標的數(shù)量比較大、內容比較復雜的、法人之間訂立的難于即時結清的合同。書面形式的合同有: 1、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xiàn)所載內... 更多>
-
與總公司簽合同還要與分公司簽嗎青海在線咨詢 2022-07-02其一,若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而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向用人單位主張雙倍工資,其二,若因用人單位自身原因而與勞動者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可以向用人單位主張經濟補償金,(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qū)的市級
-
分公司是否一定要與母公司簽合同福建在線咨詢 2023-01-05母公司中標授權分公司簽合同是不行的,根據招投標法規(guī)定,拿到中標通知書一個月內,雙方應當簽訂合同。簽訂工程承包合同應該是由中標方和投標方,如果母公司中標,則應當母公司簽訂,不能授權給分公司。
-
簽合同中的分公司一定需要蓋公章嗎河北在線咨詢 2023-08-30分公司簽合同一般蓋分公司公章。分公司能用自己的公章簽訂合同的前提是該分公司有在工商部門注冊的營業(yè)執(zhí)照,能夠獨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且如果是特殊行業(yè),如建筑類行業(yè)的話,還需要有符合該行業(yè)的資質才可以的。
-
分公司的公司章程一定要與總公司的章程一樣嗎海南在線咨詢 2023-05-26設立分公司不需要修改章程??偣镜恼鲁踢m用于分公司。 1.分公司是由總公司依法設立的,分公司的主要業(yè)務活動完全由總公司決定,分公司一般是以總公司的名義并根據它的委托來進行業(yè)務活動的。 2.分公司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分公司的所有資產全部屬于總公司。分公司與總公司在經濟是統(tǒng)一核算,其實際占有和使用的財產是總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 3.分公司不是公司,它的設立不須依照公司設立程序,
-
與公司簽合同是需要公司法人嗎澳門在線咨詢 2022-06-14代表公司簽訂合同的人可以不是公司的法人代表,但是代表公司簽訂合同的行為人必須取得公司的正式授權,在授權范圍內代表公司與對方簽訂合同。根據《民法典》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規(guī)定,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的負責人,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義從事的民事活動,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法人章程或者法人權力機構對法定代表人代表權的限制,不得對抗善意相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