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勞動行政部門申請勞動仲裁如何處理
關于欠款未能償還而尋求報警的事宜,首先必須明確指出,此類事件屬于民事糾紛范疇,雖然可向110報案求助,但警方僅能進行協(xié)調處理,并不能就此啟動正式立案程序。
因此,此種方式雖有其存在價值,卻往往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針對此類狀況,為期妥善解決爭議,我們建議采取發(fā)起民事訴訟的方式。
在提起訴訟并符合立案要求之后,法院將展開立案調查工作。
《民事訴訟法》第119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若有提供勞動合同的,勞動行政部門可以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若不能提供勞動合同的,則應要求補正材料。此時,勞動者需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請求確認存在勞動關系。
《工傷認定辦法》第五條
用人單位未在規(guī)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
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fā)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yè)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按照本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法律的力量不僅僅在于它的約束力,更在于它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它教育我們如何正確地行事,如何尊重他人的權益,如何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正如本文的標題所提出的問題,“勞動行政部門申請勞動仲裁如何處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價值的啟示和教訓。我們應該珍視這些教訓,將它們內化為我們的行為準則,以便更好地遵守法律,更好地生活在這個法治社會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21修正):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任務、適用范圍和基本原則 第四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進行民事訴訟,必須遵守本法。
-
怎樣去勞動部門申請仲裁
324人看過
-
勞動監(jiān)察部門申請仲裁費用
411人看過
-
申請仲裁去勞動局哪個部門
415人看過
-
勞動仲裁屬于勞動部門嗎
497人看過
-
哪個部門可以接受并處理勞動仲裁申請?
88人看過
-
勞動仲裁是什么意思,如何進行勞動仲裁申請
161人看過
-
勞動仲裁是指什么勞動仲裁,勞動行政部門嗎黑龍江在線咨詢 2021-11-06勞動仲裁委員會不是行政部門,而是解決勞動爭議的仲裁機關。勞動仲裁委員會沒有行政權力。勞動爭議由勞動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單位所在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雙方分別申請的,由勞動合同履行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管轄。
-
勞動仲裁如何處理勞動者向勞動局申請仲裁?云南在線咨詢 2022-08-29申請勞動仲裁程序具體如下 1、提交申請書:當事人申請仲裁,應當提交書面仲裁申請書,并按照被申請人數提交副本。 2、仲裁受理:仲裁委員會應當自收到仲裁申請之日起五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3、開庭審理:仲裁庭應當于開庭的五日前,將開庭日期、地點書面通知雙方當事人。 4、仲裁調解:仲裁庭處理勞動爭議應當先行調解,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促使當事人雙方自愿達成協(xié)議。 5、仲裁裁決:仲裁庭裁決勞動爭議案
-
勞動部門有義務代工人拿工資嗎, 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如何申請勞動仲陜西在線咨詢 2022-02-12勞動部門是沒有義務代工人拿被拖欠的工資,用人單位無故拖欠其工資的,勞動者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用人單位支付被拖欠的工資。1、去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原勞動局)內的勞動爭議仲裁委,申請勞動仲裁,立案時需攜帶:仲裁申請書2份、申請人身份證復印件1份;相關證據復印件和證據清單2份;用人單位的工商登記信息(北京地區(qū)不需要提供登記信息)。2、提交材料后,5個工作日仲裁委給予立案,然后給雙方舉證期,給對方
-
勞動仲裁部門證據不足如何處理北京在線咨詢 2022-09-03證據不足,可繼續(xù)搜集,同時有愿意出庭作證的相關證言也屬于證據之一。一般而言,舉證只要有相關勞動證明就可以,比如工牌,工資單,等等就可以申請勞動仲裁,舉證責任倒置,由提供相關證明,如果不提供,公司就要承擔不利后果。關于確認勞動關系,有三種證據是應該由用人單位提供的。 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fā)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2.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
-
勞動糾紛可以申請勞動仲裁嗎,如何申請勞動仲裁?貴州在線咨詢 2022-04-15勞動糾紛可以申請勞動仲裁。根據中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第2條規(guī)定,勞動爭議的范圍是: (一)因確認勞動關系發(fā)生的爭議; (二)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勞動合同發(fā)生的爭議; (三)因除名、辭退和辭職、離職發(fā)生的爭議; (四)因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社會保險、福利、培訓以及勞動保護發(fā)生的爭議; (五)因勞動報酬、工傷醫(yī)療費、經濟補償或者賠償金等發(fā)生的爭議; (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在履行勞動合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