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個人所得稅的計稅基礎并非僅局限于應發(fā)工資亦或是實發(fā)工資這兩個方面。
首先,應發(fā)工資所代表的含義具體來講是該勞動者在本月份中所獲得的所有收入總和;
其次,排除掉應當繳納給社會保障基金以及公積金管理機構的養(yǎng)老保險金等相關社會保險費用及住房公積金,最終得到的剩余部分便可以作為個人所得稅的精確計算依據(jù)。
至于實發(fā)工資,它的實際金額其實就是扣除了相應的稅收金額之后的結余部分。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jīng)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
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后的余額為收入額。
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
按月發(fā)放的工資是實發(fā)工資還是應發(fā)工資?
415人看過
-
個稅計算按實發(fā)工資算還是應發(fā)工資,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
442人看過
-
臨時工工資是按工資薪金還是按勞務報酬扣稅
215人看過
-
誤工費按稅前應發(fā)工資收入還是稅后?
291人看過
-
工會經(jīng)費如何發(fā)放:按應發(fā)工資還是實發(fā)工資?
111人看過
-
扣稅是按基本工資算嗎
297人看過
法律綜合知識是指涵蓋法律領域各個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論、法律制度、法律實務等方面的內容,涉及憲法、刑法、民法、商法、經(jīng)濟法、行政法等多個法律領域。... 更多>
-
工資高扣稅還是按照稅前工資扣計算江蘇在線咨詢 2022-07-04稅前工資指員工每月的應發(fā)工資,即未交納個人所得稅前的工資,包括基本工資、績效、獎金、津貼和補貼。而稅后工資指的是稅前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社保和公積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后,實際到手的工資收入。稅后工資所指的是,你的稅前工資,扣除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中的個人交納部分、住房公積金中的個人交納部分這三者以后,實際到手的錢。而其中,對于目前剛畢業(yè)的大學生來說,個人所得稅只占非常小的部分。稅(又稱稅賦、稅金、稅
-
事假扣款是按基本工資扣還是應發(fā)工資扣臺灣在線咨詢 2022-10-29實發(fā),本人上個月剛處理一起類似案件,判決書可以拿給您參考,本人專業(yè)處理勞動糾紛,歡迎來事務所面談或電聯(lián)
-
計提應發(fā)工資是按實發(fā)還是應發(fā)工資去計提個稅澳門在線咨詢 2021-11-17個人所得稅按實際工資計算。確切地說,個人應納稅額的計算是通過減去工資收入的特殊附加扣除和社會保障費用來計算的。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guī)定,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一)居民個人綜合所得,以每個納稅年度的收入減去6萬元和特殊扣除,依法確定的特殊附加扣除和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二)非居民個人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扣除費用5000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動報酬所得、報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
-
個稅到底是扣底發(fā)工資還是實發(fā)工資?福建在線咨詢 2023-05-221、個人所得稅是按應發(fā)工資扣除。 2、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jīng)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
-
計征是按扣除個稅的實發(fā)工資算還是扣個稅之前的云南在線咨詢 2022-10-241、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按扣除個稅之前的1、工資個稅的計算公式為:應納稅額=(工資薪金所得-“五險一金”-扣除數(shù)[3500])×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2、2011年9月1日起執(zhí)行7級超額累進稅率:扣除數(shù)為3500元。全月應納稅所得額稅率速算扣除數(shù)(元)全月應納稅額不超過1500元3%0全月應納稅額超過1500元至4500元10%105全月應納稅額超過4500元至9000元20%555全月應納稅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