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簽勞動合同可以雙倍的賠償工資嗎
該咨詢?yōu)橛脩舫R妴栴},經(jīng)整理發(fā)布,僅供參考學習!
我也有類似問題!點擊提問
對內(nèi)容有疑問,可立即反饋反饋
視情況而定: 1、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經(jīng)用人單位書面通知后,勞動者不與用人單位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 用人單位應當書面通知勞動者終止勞動關(guān)系,無需向勞動者支付雙倍工資,但是應當依法向勞動者支付其實際工作時間的勞動報酬。 2、用人單位不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 (1)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工作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的,用人單位仍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不但要向勞動者每月支付雙倍工資且應與勞動者補簽勞動合同。 (2)用人單位用工滿一年后仍未與勞動者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勞動者十一個月兩倍的工資,并視為已與勞動者簽訂了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要求支付雙倍工資。已建立勞動關(guān)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
不簽勞動合同可以賠償雙倍工資嗎
員工入職一家新單位,用人單位應當在一個月之內(nèi)與員工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如果未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員工支付雙倍工資。 也就是說員工在新單位干了一年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員工支付十一個月的雙倍工資。
2020.12.21 166 -
沒簽勞動合同如何賠償雙倍工資
經(jīng)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準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jīng)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于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qū)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qū)上年度職工月平
2020.08.19 389 -
沒有簽勞動合同可以申請雙倍工資嗎
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nèi)未簽訂勞動合同,應當補訂,不需要支付雙倍工資;超過一個月未簽訂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超過一年未簽訂的,視為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2020.04.18 169
-
勞動合同沒有簽可以要求雙倍工資賠償嗎
主張雙倍工資的時效 員工主張單位支付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從應當支付雙倍工資期間最后一日的次日作為起算點,時效為一年。(北京地區(qū)) 可以主張雙倍工資情況(在主張雙倍工資的時效內(nèi)): (一)用人單位自用
2022-04-22 15,340 -
沒簽勞動合同,公司可以賠償雙倍工資嗎
1,以公司未簽合同,要求公司支付雙倍工資差額是可以的,但是以這一條要求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是不行的;2,找公司的違法行為,看公司有沒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
2022-04-23 15,340 -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可以要求雙倍工資賠償嗎
不簽定勞動合同是違法行為,你可以要求單位支付雙倍工資,最高為11個月。證據(jù)方面能夠證明勞動關(guān)系即可,比如工資條,打卡記錄、工裝、工作往來信息、同事證言等.不繳納保險或不足額繳納保險屬于違法行為,你可以
2022-03-22 15,340 -
沒有簽勞動合同可以算雙倍工資嗎
1.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可以自用工之日起次月即主張雙倍工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guān)系,應當有正當理由,并且支付經(jīng)濟補償金和代通知金。若用人單位無理由解除的,應當支付經(jīng)濟賠償金,是經(jīng)濟補償金的2倍。自愿不購
2022-04-11 15,340
-
01:06
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必須賠償嗎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不是必須賠償。在以下情形下,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單位就不是必須賠償: 如果是因為單位的原因不簽,那么給單位一個緩沖期,一個月內(nèi)單位不簽的話,對單位是沒有懲罰,但是在一個月內(nèi),如果是單位要求職工簽,勞動者不簽的話,那么單位
3,602 2022.04.17 -
01:04
未簽訂合同 雙倍工資計算未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具體如下:未簽勞動合同,雙倍工資計算的起算時間為用工之日起滿一個月的次日,截止時間為補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前一日;計算標準,按勞動者實際獲得的月收入扣除加班工資、非常規(guī)性獎金、福利性、風險性等項目后的正常工作時間月工資
1,864 2022.04.17 -
00:52
沒有簽勞動合同主動辭職有賠償嗎勞動合同沒簽辭職是有賠償?shù)?。未簽勞動合同的雙倍工資賠償,與解除勞動關(guān)系原因沒有任何聯(lián)系。無論什么原因勞動者和單位的勞動關(guān)系終止,都可以主張雙倍工資。如果勞動者主動提出離職的,那么不會獲得任何補償金。如果單位由于勞動者未上班,以曠工名義解除勞
6,424 2022.04.17